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足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趾高氣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戰國時,齊國大臣孟嘗君到楚國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為見面禮,命登徒送去。登徒覺得象牙床太貴重,要是不小心弄壞了可賠不起,便央求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想辦法阻止此事,事成後願以祖傳的寶劍做為答謝。公孫戍答應幫忙,便去見孟嘗君,勸他不要接受楚國的這個禮物,孟嘗君問他為什麼,他說:「您所到的小國,均敬仰您、信賴您,是聽聞您在齊國能解救民生貧困,使即將滅絕者得以存續。那些國家的傑出人士,都將國事囑託於您,是因為仰慕您的義氣與廉節。今天若接受楚國這個貴重的禮物,那麼其他您尚未造訪的國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勸您不要接受這份厚禮。」孟嘗君聽了覺得有道理,立即...
蠟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繪畫表現的技法。以加熱熔解的蜂蠟混合顏料,在木板、象牙或大理石上描繪,再用加熱工具烘烤繪畫表面,使筆觸或刮刀痕跡熔為均勻的薄膜。相傳起源於希臘,起初多用於建築的彩色,後始為繪畫廣泛使用。現代蠟畫法除加熱方法更加複雜外,蜂臘則改為樹脂,布畫上則改用油。
西非(West Afric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象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象牙製成的筷子。《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史記.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
三盲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
牙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象牙製的笏板,古代臣子上朝時所用。後亦用於道士朝見真人或齋醮科儀。《西遊記》第一一回:「太宗聞言,抬頭觀看,只見那人:頭頂烏紗,腰圍犀角。頭頂烏紗飄軟帶,腰圍犀角顯金廂。手擎牙笏凝祥靄,身著羅袍隱瑞光。」《紅樓夢》第一○二回:「法師們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宮八卦的法衣,踏著登雲履,手執牙笏,便拜表請聖。」
牙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用象牙或骨、角等製成的玩具。共三十二張,作長方形,面雕二到十二個圓點,錯綜或疊排列。後世用為賭具,或用以占卜。也稱為「骨牌」。
2.官吏出入官門時佩戴的象牙製識別牌。宋.歐陽修〈早朝感事〉詩:「玉勒爭門隨仗入,牙牌當殿報班齊。」《明史.卷二六六.金鉉傳》:「知帝已崩,解牙牌拜授家人,即投金水河。」
象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象牙製成的手板。明代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所執。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你怎消的那烏靴象簡,紫綬金章?」《三國演義》第四回:「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也稱為「象笏」。
魚目亂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抹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玩牌。《金瓶梅》第一六回:「李瓶兒同西門慶猜枚,吃了一回,又拿一副三十二扇象牙牌兒,桌上鋪茜紅氈條,兩個燈下抹牌飲酒。」《紅樓夢》第五三回:「或者同寶玉、寶琴、釵、黛等姊妹趕圍棋抹牌作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