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路無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儲說下》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記載:孔子在魯國的時候,把魯國治理得很好。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
平行線支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由發票人、背書人或執票人在支票正面畫上二道平行線的特種支票,付款銀行僅對財政部核准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或漁會等支付票款,所以執票人必先將此種支票存入帳戶內才能提款,而不得逕向付款銀行請求付款,其功用可防止支票遺失或被竊時,遭人冒領。也稱為「畫線支票」、「劃線支票」。
珠遺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疑人竊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懷疑鄰人之子竊去了斧頭,因此對於他的言行舉止越看越像竊賊;但等找到遺失的斧頭後,就不再感覺鄰人之子像竊賊了。典出《列子.說符》。後以比喻人的感覺常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
束身修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束自身,修養品德。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心若懷冰,戰戰慄慄,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擇地而行,唯恐遺失。」
塗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儲說下》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記載:孔子在魯國的時候,把魯國治理得很好。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
冒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借他人的名義領取。[例]金融卡遺失,必須掛失止付,謹防他人冒領。
遺珠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失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遺失的東西。如:「尋找失物」。
2.遺失物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明日宮苑失物,唯收得馱物的馬,追問馬主,捉舉子到內侍省勘問。」
刈蓍遺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出遊少源之野,遇因遺失蓍草做的簪子而悲泣的婦人,問其所悲,婦人答以非為不值錢的蓍簪丟了而哭,是因簪為故舊之物才傷心。典出《韓詩外傳》卷九。後比喻為物雖輕賤不足為惜,但故舊之情不可忘。清.譚嗣同〈仁學界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孔子猶嘆其小,刈蓍而遺簪,田婦方且不惜,奈何私壟斷天下之財,恝不一散以沾潤於國之人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