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5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歐夜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primulgus europaeus
體長27公分。喉部灰色,上有白色小點。背部及腰部有狹長的矛狀斑,腹部為淡黃色,有暗色橫帶。雄鳥外側3根初級飛羽末端與外側尾羽有白斑,雌鳥則無。
共6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於歐洲、非洲北部至亞洲北部繁殖,冬天遷徙至非洲南部度冬。
棲息於樹林邊緣或大塊的森林空地,目擊到的機會不多,通常須藉由叫聲來判定其位置。以飛行中的昆蟲為食。飛行時會發出帶鼻音的 “kru-ik”聲;雄鳥鳴唱聲很特別,為升高後再降低的唧唧聲,歌唱可以持續不斷長達一小時,中間僅有短暫的停歇。每窩產2枚卵,具灰色與暗色的大理石紋,有極佳的偽裝效果。
鳥綱(Class Aves)
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
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
鳳頭蜂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rnis ptilorhyncus
體長52~68公分,翼展135~150公分。虹膜紅棕色。頭頂有冠,體色多變化,不同亞種間的體色、體型及皆不盡相同。臉部為灰色,喉部顏色較淡,背部大致為棕褐色,尾羽具數條黑白相間的斑紋。
共6亞種,分布於亞洲,於亞洲東北部繁殖,冬季遷移至中國南部及巽它群島度冬,亞洲南部及東南部的族群則多為留鳥,由平原至海拔1,800公尺都有出現記錄。
喜歡森林環境,尤其偏好闊葉林。主食蜜蜂及胡蜂,偶爾吃蟋蟀、螞蟻或是一些脊椎動物,如蜥蜴、青蛙及小型鳥類。繁殖期依所在緯度不同而有差異,約2~6月,雌雄一同於樹上的分叉處營巢,巢約40公分寬,20公分深,每窩大多2顆卵,雙親共同孵育,28~35天孵化,35~45天可離巢。
鳥綱(Class Aves)
鷹形目(Order Falconiformes)
鷺鷹科(Family Accipiteridae)
|
鳳頭蒼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 鳳頭蒼鷹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棲息於海拔200~1200公尺之樹上,在台灣各山麓帶均有機會看到其在高空翱翔,以鼠類、小鳥、蜥蜴、蚱蜢等為主要食物。在臺灣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1~2枚蛋,為淡乳黃土色,無污斑。
|
東方蜂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略異。頭小,頸長,喙尖細,蠟膜鉛灰色,眼先密布細鱗狀硬羽,無眉突,後頸有短冠羽,不豎起時不明顯,頭部形似鳩鴿或杜鵑。雄鳥眼暗褐色,臉部鼠灰色;雌鳥眼黃色,臉部褐色或淡色,具深色眼後線。喙黑色。腳黃色,爪黑色纖細。羽色複雜多變,有多種色型,為了方便描述,通常以身軀腹面及翼下覆羽(飛行時可見)的主要羽色來區分為3大類色型。
淡色型:頭頂褐色或淡色。背面褐色。腹面白色或淡皮黃色。頸部由不規則的黑色粗縱紋環繞,形成頸圈,有些個體頸圈不完整,僅於頸兩側可見。喉白,有些個體有喉央線。有些個體胸部有細縱斑、腹部及脛羽有橫斑。尾上覆羽通常為白色。
深色型:全身大致為深褐色,後枕、前胸常雜有不規則的白色羽...
|
鳳頭卡拉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olyborus plancus
體長49~59公分,各亞種體型差異大,雌鳥略較雄鳥大。頭頂及冠黑色,臉部裸露呈紅色,頸部及喉部白色或淡黃色。背部褐黑色,腰白色,尾羽白色上有黑色細紋且羽緣黑色。飛行時由上俯視,身體後半的白色斑塊甚為明顯。
共4亞種,分布於美洲,由美國南部至整個中南美洲。本種在各地大多為留鳥,有時會作局部短距離遷移。
多於低海拔較開闊的地帶活動,如牧場、疏林草原或是河岸附近,偶爾出現於森林及沼澤地。和其他的隼科鳥類相較,鳳頭卡拉鷹有許多的時間是在地面活動,在覓食上屬於機會主義者,主食腐肉、動物屍體、或是死魚,有時也吃活的動物,如蛇、蟹、蚯蚓等,還會掠食小型鳥類的幼雛或是成群攻擊鷺科鳥類。繁殖期長,有時一年可築二巢。巢築於棕櫚樹或仙人掌頂端、濃密的樹上或是地面,每窩產2顆卵,28~32天孵化。
鳥綱(Class Aves)
鷹形目(Order Falconiformes)
隼科(Family Falconidae)
|
鷹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馴鷹的人。《隋書.卷三.煬帝紀上》:「徵天下鷹師悉集東京,至者萬餘人。」
|
弱夜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enoptilus nuttallii
體長20公分,尾部及翼形均短圓。羽色變化大,背部顏色由棕灰色至灰色。頭頂有深褐色大斑點,無頸圈,無眉線,但有細細的白色頭側線。翼上覆羽淡灰褐色帶深褐色紋,羽端淡黃色;肩羽淡灰黃色或灰白色,且有明顯的深褐色星形中心。寬且粗的白色帶橫跨深色的喉部與胸部間,腹部為淡灰褐色或淡黃色,有褐色橫紋。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腳褐色。雄鳥的次顎線白色,尾羽末端為白色(中央尾羽除外);雌鳥的次顎線為淡黃色,尾羽白色部分較小。
共5亞種,分布於北美及中美洲,由美國中、西部至墨西哥中部。部分族群為候鳥。
棲息於矮橡林斜坡上,黃昏或黎明前常在馬路附近。停棲於地上,捕捉昆蟲時才飛起一小段距離,隨即飛回原處。天氣寒冷時會躲在岩隙中冬眠,每年冬天都會飛回原來的洞裡;冬眠期間蟄伏(Torpidity)狀態時,體溫會由正常的40~41℃降至18~19℃。鳴唱聲為似口哨音的“poorwill”,會以加重音的“ip”作結。
鳥綱(Class Aves)
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
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
鷹頭鸚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roptyus accipitrinus
體長35公分。頸部具長的紅、藍色環狀羽毛,似鷹的外形,名字由此而來。喙和腳灰黑色,頭頂白色,自後頭部、頰部至喉部羽毛長,褐色但有白色細紋;頸部至胸部、腹部羽毛紅色,邊緣藍色;背部、尾羽綠色,初級飛羽則為黑色。
共2亞種,分布於南美洲,由亞馬遜流域至哥倫比亞東南部、秘魯東北部。
棲息於混合林和熱帶的稀樹大草原。飛行高度低,往往略過樹頂。飛行時會輕微拍翅,翅膀保持向下並作短距離滑翔,尾羽則張開,而頭部上舉。叫聲是多樣的吱吱聲和輕柔的哨音。平時成對或成10隻左右的小群活動,大多在樹頂覓食和休息。以棕櫚樹或其他植物的果實、種子和堅果為主要的食物。利用啄木鳥的舊巢洞為巢。像其他鸚鵡科鳥類一樣,鷹頭鸚哥族群也因森林砍伐的威脅而有減少的趨勢,尤其是在其分布地區的南部。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卡羅琳夜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primulgus carolinensis
本種為北美體型最大的夜鷹,長31公分。淡褐色的喉部、白色的頸圈與深色的胸部形成明顯對比,喉部下方環繞細細的白色或淡黃色頸圈。背部褐色,上有深褐色寬條紋。體下為褐色且布有淡黃色或茶色斑點,延伸至腹部逐漸呈淡黃色帶有褐色橫紋。翼圓,翼上無白色斑,覆羽褐色,有許多黃色與黃白色斑點;肩羽有粗大的黑色斑點,尾長而圓。喙為微黑的肉色,尖端黑色。雄鳥尾羽白色,外側尾羽末端為淡黃色。
分布於美洲,繁殖地為北美洲東南部,冬天時遷徙至西印度群島、中美洲與南美洲北部度冬。
棲息於橡樹與松樹混合林、橡樹叢中。生性害羞,即使白天睡覺時仍然不易靠近。叫聲為嘹亮的 “Chuck-will's-widow”哨音,第一個音節通常聽不見。
T0000000651--鳥綱(Class Aves)
T0000000753--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
T0000000758--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
素尾鷹羽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eilodactylus quadricornis (Günther, 1860)
體長橢圓型;口小端位;體灰白色;體側具8條斜走之黑色橫帶;各鰭灰色;體長可達40公分。
南日本、中國、台灣。
棲息於礁石附近砂質海底的肉食性魚類。
以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鷹羽鯛科(Family Cheilodactylidae)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