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把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主意堅定,不可動搖。《資治通鑑.卷一○七.晉紀二十九.孝武帝太元十六年》:「陛下將牢太過耳。」元.胡三省.注:「將牢,謂先自固而不妄動也,猶今人之言把穩。」清.李鑑堂《俗語考原.把穩》:「把穩,主持甚堅,不可搖動也。」
|
霸王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民間舞蹈用的彩色短棒。棒的兩端各控四、五個透空小孔,嵌入銅錢。表演時,藉搖動或碰擊身體,以發出清脆聲響。也稱為「花棒」、「金錢棒」、「連廂棒」。
|
鐸以聲自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鐸搖動能發聲而又毀於這聲響中,引申為自招其禍。《淮南子.繆稱》:「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
|
當場作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逢場作戲」。見「逢場作戲」條。01.清.趙翼〈題閩遊草後〉詩其四:「舞態酣搖花映肉,歌聲軟度酒生鱗。當場作戲人何限,我是場邊看戲人。」
|
襜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搖動的樣子。《楚辭.劉向.九歎.逢紛》:「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飄風迴而起閨兮,舉帷幄之襜襜。」
|
長命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午節時,繫在兒童手臂、手腕,懸在兒童胸前或臂上,掛在蚊帳、搖籃等處用以消災祈福的五采絲線或絨線。民間以為青、紅、白、黑四色象徵東、南、西、北四方,黃色象徵中央,於端午節繫此五采絲線,可以免除瘟病,使人長壽健康。也稱為「百索」、「避兵繒」。
|
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搖曳傾斜的樣子。《說文解字.人部》:「僛,醉舞貌。」《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亂我籩豆,屢舞僛僛。」宋.趙彥端〈訴衷情.洗妝僛舞傍清尊〉詞:「洗妝僛舞傍清尊,霏雨澹黃昏。」
|
金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宮殿的美稱。唐.王維〈酬郭給事〉詩:「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裴回。」
|
投杼之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謠言眾多,就連最親信的人也會動搖堅定的信念。參見「投杼」條。《周書.卷三二.唐瑾傳》:「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
|
心蕩神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心神迷亂,不能自持。《隋唐演義》第三○回:「煬帝看了這些佳人的態度,不覺心蕩神怡,忍不住立起身來,好像元宵走馬燈,團團的在中間轉。」也作「心蕩神搖」。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