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9.01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耳目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欣賞元鑒的作法,對身邊的侍臣說:「每州的刺史都能像元鑒這麼做,改變舊風俗有什麼難的?」於是下詔書褒揚美元鑒,並且將元鑒的作法頒布天下。齊地的人都愛談論此事,都說所見所聞都變得新奇、清新。後來「耳目一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如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中「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句,是說因為重修香山寺,使得香山寺的景象看起來耳目一新。
食生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例,就沒有創新;提出驚人的議論,則恐無根據;援用古人的見解,又怕沒有變通。所以特別為《語錄》寫序,以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食古不化」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出現「食古不化」書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一.集部.別集類二四.空同集》:「平心而論,其詩才力富健,實足以籠罩一時,而古體必漢魏,近體必盛唐,句擬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八仙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坐八人的方桌。因民間有八仙過海的故事,遂以八仙命名,以譽所坐的人,宛若八位神仙。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
香象絕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悟道精深,或稱文章寫得精闢、透澈。參見「香象渡河」條。明.袁宗道〈雜說類〉:「至如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
分毫不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一錢不值」。見「一錢不值」條。01.五代宋.釋重顯《雪竇四集.瀑泉集.蘇州僧正并諸名員疏》:「有人嘆此事如虎帶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毫不直。」 
虛張形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虛張聲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曹休,三國魏人,為曹操宗族中的晚輩,極得曹操賞識,曾以「吾家之千里駒」來稱他,並將他視如己出。曹休常跟著曹操四處征戰,負責統領曹操的隨身親兵「虎豹騎」,故有過人的膽識。有一次,劉備派吳蘭領軍在下辯駐守,曹操派遣曹休與曹洪共同帶兵出戰。曹軍行進當中,劉備又派張飛在固山駐軍屯守,好像是要阻斷曹軍的後路。當大家正在猜疑劉備的用意時,曹休說:「他們如此張揚聲威氣勢,一定是想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然後再暗中派兵偷襲。我們應該趁其不備,發動攻擊,只要能把吳蘭的軍隊打敗,張飛必然就會撤軍。」曹洪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刻率領大軍攻打吳蘭的營地,吳蘭果然大敗,張飛亦如所料的...
面紅過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不會表現出喜悅或怨恨的樣子,而且每一次辦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鉅細靡遺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稱他是個忠於職守的人。宋代朱熹論及此事,感慨地說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面赤。」就是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就顯得差多了。這裡朱子以「頭紅面赤」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又急又怒,滿臉通紅的樣子,後來「面紅耳赤」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緊張、焦急、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
依然故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依然故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依然」是依舊的意思。「故我」則是指過去的我。《莊子.田子方》︰「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意思是說,雖然舊的我消失了,但有新的我取代,繼續存在,因此不需憂慮。此處之「故吾」,意思與「故我」相同,都指過去的我。所以「依然故我」有形容自己的情況沒有改變的意思。宋.陳著〈賀新郎.北馬飛江過〉詞稱朋友戴時芳志氣高昂,即使有些小人想要設計妨礙他,他仍不為所動,保持著自身的孤高氣節。後來「依然故我」這句成語被用來指情況依舊,沒有任何變化。
談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過其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