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8.83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目染耳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濡目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時,虔州長史房啟因病去世,文學家韓愈為他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蹟。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而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變而出,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列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紀傳體史書中用來記述人物事蹟的一種體裁。為漢代司馬遷首創。如《史記》有七十列傳。
英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勇敢出眾。[例]消防隊員捨身救火的英勇事蹟常為眾人所傳頌。
黔突暖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和墨子熱心世事,四下奔走,往往坐席未坐暖,煙囪未熏黑,即匆匆而去的事蹟。參見「孔席不暖」條。後比喻人汲汲於行道。漢.班固〈答賓戲〉:「夫德不得後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時而獨彰。是以聖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司馬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孝道。 他看到自孔子死後,至今四百多年,諸侯兼併,史記斷絕。 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蹟,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所以內心十分惶懼不安,熱切地希望司馬遷完成這未竟的大業。 著作司馬談流傳下來的文章是《論六家要旨》一文。在這篇論文裡他概括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並加以論述。他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戰國以來重要的學術流派。也反映出漢武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兼用陰陽家、法家和道家「黃老」的學說,即所謂「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而並不「純任德教」(《漢書元帝紀》)的思想。從而反映了漢武時代社會...
正氣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文天祥為元人囚羈時所作的詩歌。詩中申論浩然正氣,至大至剛,足以辟除任何邪惡,並敘述歷史上的忠烈事蹟,以堅貞不移的正氣來伸張己志,充分表現愛國情操。共三十韻。
吳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運用時期日治時期,由於原住民不服日本統治,造成日人極大困擾,因此透過各種手段進行安撫或威壓,將吳鳳事蹟改編成「吳鳳神話」便是其中之一。為安定原住民,日方主動渲染、發揚吳鳳傳說,1909年嘉義廳長津田義一編纂《吳鳳傳》,1912年中田直久寫了一篇《殺身成仁通事吳鳳》,同時吳鳳事蹟也編入小學教科書、改編成歌舞劇,成功的宣達原住民的行為是「野蠻落後」,應該被「教化」與「開化」,而吳鳳則是「寬大」、「仁慈」,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此外,1913年...
董仲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事蹟3 著作4 評價 生平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2000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從而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大吹法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螺,一種生活在海洋的軟體動物。也是僧道作佛事用的樂器。「大吹法螺」比喻善說佛法,能傳播很遠。後譏諷人好說大話。如:「他又在對自己的英雄事蹟添油加醋,大吹法螺。」也作「大肆吹噓」。
鄒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事蹟3 著作4 評價 生平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是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他是戰國末期齊國人,相傳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鎮郝庄。 事蹟 鄒衍是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創始人,主要學說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把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應用到歷史觀點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即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事物發展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