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屈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屈不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在《荀子》書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門下弟子子貢的對話。子貢問:「為什麼君子重視玉而輕視珉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孔子答道:「欸!賜啊,這是什麼話呢!君子怎麼會因為數量多就輕視,數量少就看重呢?君子重視玉石,是因為玉石可拿來比擬君子的品德。玉石溫潤而有光澤,就好像仁;堅固而有文理,好比智;剛強不屈,就好像義;有稜角卻不會割傷人,好比有德行的人;即使折斷它也不會彎曲,就像勇;玉的瑕疵都顯露於外,便是誠信;敲打玉石,聲音清脆遠揚,就像美好的言辭。所以即使珉有鮮艷的花紋,也比不上玉石的潔白明亮。這便是君子重視玉石的原因啊!...
樂終而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樂極生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極生悲」原作「樂極則悲」。《淮南子》一書中,記錄了先秦時代孔子和弟子參觀祠廟的情形:孔子和弟子參觀魯桓公廟,看到一種叫「宥卮」的盛酒器具。孔子說:「我之前就聽說過『宥卮』這種酒器,今天終於看到了!」孔子要弟子拿水來,把水灌進「宥卮」。水灌到中間時,本來傾斜的「宥卮」就變正了,水一灌滿,「宥卮」馬上就翻倒了。孔子看了,臉色一變,藉此對弟子們做機會教育說:「從這兒可以看到『持盈』的道理。」子貢聽了便問孔子什麼叫做「持盈」的道理,孔子說:「事物發展到了極盛,就會轉而衰退;歡樂到了極點,就會產生悲哀;太陽到了正午,就會開始西下;月亮過了滿月,就會開始缺損...
樂府詩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宋郭茂倩編,一百卷。分為十二類,輯錄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採先秦歌謠。包括民間歌謠與文人作品,以及樂曲原辭和後人的仿作。全書各類有總序,每曲有解題,對各種曲調及歌辭的起源和發展,均有考訂。資料豐富,為研究歷代樂府民歌的重要文獻。
雜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秦諸子中的一個學術思想派別。為九流之一,其學說雜彙各家。《漢書.卷三○.藝文志》:「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
吹毛求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吹毛求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非,戰國時韓國的宗室公子,是當時先秦諸子學派裡,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君王治理國家須結合法、術、勢三者。《韓非子.大體》指出識大體的人,不會讓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迷惑己心,也不會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勞神。韓非認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認為古時能執守大體的君王,用嚴明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用分明的賞罰來獎善懲惡,用客觀的標準來評量事物的輕重大小;不違反天理,不傷害人性;也不在細微的地方刻意尋找缺點和毛病。後來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變成「吹毛求疵」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游刃餘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遊刃有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他在〈養生主〉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文惠君不由讚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
得手應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得心應手」原作「得手應心」。先秦大哲學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就放下工具,走上堂去,向桓公問道:「您讀什麼書呢?」桓公就生氣地說道:「國君讀書,你一個小小的工匠也敢過問!」輪扁回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只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
玉石同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玉石俱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書經》即《尚書》。為上古文獻。今傳《尚書》有真古文和偽古文兩部分。〈胤征〉屬偽古文《尚書》。一般認為多抄襲先秦古書的文句,雜入所杜撰之文中,所以亦有其文獻上的參考價值。據〈書序〉記載,羲氏與和氏歷代為日官,負責觀察天象四時。至夏帝仲康時,因為沉迷於飲酒而怠忽職守,於是仲康派胤侯前往征伐。出師之前,胤侯做了這篇〈胤征〉來訓誡勉勵將士們。文中提到:「今天我將要率領你們這些勇猛的將士,前往討伐失職的羲氏與和氏。你們應該輔助我,一同為天子效力。崑崙山上如果發生大火,美玉和石頭都將一同焚毀;天子的官吏若是失職,對天下百姓所造成的傷害比烈火還要可怕啊!」後來「...
不阿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屈不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在《荀子》書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門下弟子子貢的對話。子貢問:「為什麼君子重視玉而輕視珉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孔子答道:「欸!賜啊,這是什麼話呢!君子怎麼會因為數量多就輕視,數量少就看重呢?君子重視玉石,是因為玉石可拿來比擬君子的品德。玉石溫潤而有光澤,就好像仁;堅固而有文理,好比智;剛強不屈,就好像義;有稜角卻不會割傷人,好比有德行的人;即使折斷它也不會彎曲,就像勇;玉的瑕疵都顯露於外,便是誠信;敲打玉石,聲音清脆遠揚,就像美好的言辭。所以即使珉有鮮艷的花紋,也比不上玉石的潔白明亮。這便是君子重視玉石的原因啊!...
古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的字音。多指先秦之音,以《詩經》為主,其他如《楚辭》、先秦諸子中的韻語,皆為研究古音的資料。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