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玁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匈奴於周朝時的名稱。參見「匈奴」條。
綿綿瓜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綿綿,連續不斷。瓞,小瓜。綿綿瓜瓞指周朝開國的歷史如瓜瓞般歲歲相繼不絕,至太王遷岐地,才奠定了王業。語出《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後用來祝頌子孫繁衍昌盛。晉.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夏殷既襲,宗周繼祀,綿綿瓜瓞,六國互峙。」
東道主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秋時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 (3) 鄭:周朝諸侯國之一。故址位於今河南省新鄭縣。 (4) 執事:執掌事務的人。 (5) 鄙遠:指秦國若得鄭地以為國,則須越過晉國之地。 (6) 倍:增加。阮元之校勘記言此字當作「陪」。 (7) 舍:通「捨」,放棄、捨棄。 (8) 東道主:東邊道路上寄寓之所的主人。此指鄭國可以作為秦國東方寄寓之所的主人,以招待秦國往來的使者。 (9) 行李:即「行理」,掌管外交之使臣。 (10) 共:音ㄍㄨㄥ,通「供」,供給。
日異月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德更新,且一直持續不斷地更新。」《書經》的〈康誥〉篇說這是「鼓勵人民振作、自新。」《詩經》也說:「周朝雖是一個舊的國家,但在文王的治理下,卻能自新品德並且德化其人民,使得國運呈現嶄新的氣象與發展。」因此,君子無不盡力修養自己的品德,以期能達到完善的境界,進而領導國家走向康莊富強。典源只見「日新」,後來更見結合「月異」之「日新月異」一語,用來形容發展或進步快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或新現象。
流血漂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血流漂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起兵討伐,敗紂而取得天下。《書經.武成》篇記載了武王滅商後的重要政事,其中一段武王陳述商周交戰的情況:雙方的軍隊最後在牧野這個地方決戰。結果商朝前軍背叛紂王,反而拿著武器回頭攻打自己的同袍,以致節節敗退。當時戰況激烈,死傷慘重,所流的血多到能夠讓木杵浮起來。這一次戰役的結果,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天下回歸太平。「血流漂杵」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被用於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方向 西周統治者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上涉獵廣泛,文武兼備。統治者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在實際中熟練應用。周朝的教育側重點不同,有前重武后重文現象。 教育特點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學在官府」,而且還專有教育的器具和材料,《周禮·地官司徒》說:「閭共祭器,旅共表器,黨共射器,州共賓器,鄉共吉凶禮樂之器」,可見禮樂之器當時是多麼重要。 東周 戰亂頻仍,禮樂崩壞。諸侯開始在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癢宮」。然而此時的教育開始由官方向民間延伸和發展,「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所謂「百家爭鳴」就是當時教育的典型寫照。由於戰亂頻仍的關係...
與狐謀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對立的狀態,左丘明知道他們絕對不會同意讓孔子任司徒一職,於是用一則寓言作比喻,以勸阻定公。他說:「周朝有個人很喜歡皮製的裘衣,也喜歡吃珍奇美味的食物。有一次,他想製作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衣,還想舉辦一場備有很多羊肉的盛宴,於是分別去和狐狸和羊商量,希望牠們能提供毛皮和羊肉。他話都還沒說完,所有的狐狸就互相引領逃往深山,所有的羊也彼此呼叫著躲藏進茂密的樹林。結果,這個人花了十年都做不成一件皮衣,花了五年也辦不了一場盛宴。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找錯了商量的對象。」魯定公聽了這個故事,立即明白如果他去和政治立場與孔子衝突的三桓商量,所得到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於是便打消了這個念頭,直接任命孔子為司徒。而...
脫殼金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金蟬脫殼」。見「金蟬脫殼」條。01.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三折:「在那摘星樓上,我便做筵席,安排下脫殼金蟬計,我則索躲是逃非。」02.明.周朝俊《紅梅記》第一二齣:「待追去,待追去,知他那邊?女娘們倒有些兒見,霎時做脫殼金蟬。」
按圖索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亡的緊密關係,進而評論朝廷的舉才方式。他認為朝廷現在想完全套用夏、商、周三代的舉才方式,這就好像拿著周朝人伯樂所畫的圖象,到市場裡尋找千里馬一樣,結果當然是找不到。這並非舊有的方法不好,而是時間、空間都已經改變,舊時的方式可能不適用於今時,所以當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成帝並沒有聽進梅福的諫言,仍是耽於酒色,怠忽朝政,因而埋下了外戚亂政的禍根。後來「按圖索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拘泥成規,呆板不知變通。今則多用以比喻按照所掌握的線索來辦事。
待兔守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守株待兔」之典源,提供參考。 《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1>有耕者,田中有株2>,兔走觸株3>,折頸而死。因釋其耒4>而守株,冀5>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注解〕 (1) 宋:周朝分封殷遺族微子啟之地,在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2) 株:樹幹。 (3) 兔走觸株:兔子慌忙奔跑而撞樹。走,跑。觸,撞。 (4) 釋其耒:扔下耕具。釋,放下。耒,用手推耕的木製農具,形狀似犁。 (5) 冀:希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