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斬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爾詐我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鄢陵。王之目受傷,召子反謀劃,醉而不能見,楚師遂宵遁,後子反為共王責而自殺。 (3) 宋:國名。周朝分封微子之地。約位於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4)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5) 平:媾和、和好。 (6) 華元:春秋時宋人,生卒年不詳。歷事宋文公、共公、平公三君,共四十年。因見國家處於楚、晉兩大國間,飽受戰爭之苦,倡和平運動,於共公十年,使兩國結盟於宋,為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弭兵之約。 (7) 質:音ㄓˋ,用財物或人作保證以為抵押。 (8) 爾: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 ...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斥外來文化﹐等等。夷夏之防的理論﹐是民族矛盾的產物。早在西周末年﹐戎狄之族成為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周朝的主要威脅﹐最後以犬戎族為主的西部民族滅了西周。這對華夏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夷夏之防的理論便應運而生。夷夏之防開始有反侵略﹑禦外侮的含義﹐隨著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族仇恨的增長﹐逐漸添加了一些大漢族主義的內容﹐如認為夷夏種屬不同﹐先天就有優劣之分。在《國語‧周語中》不是將戎狄罵作“豺狼”﹐就是誣稱他們為“禽獸”﹐根本不把戎狄當作人﹐主張夷夏不通婚﹐不通禮﹔或則認為戎狄與華夏雖然本來是一家。但由於戎狄...
周公吐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他輔助周武王消滅了商紂。周武王死後,周成王還是個嬰兒,他又輔佐成王管理天下。周朝把魯地封給周公,周公派自己的兒子伯禽前去管理。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要中斷洗澡,多次吐出口中的飯,趕快出來迎接來訪的客人,就是這樣還害怕讓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魯國,不要以自己的地位驕人。」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握髮吐哺、吐哺捉髮、禮賢下士 相反詞<<無>> 5.例句由於他的吐哺握髮,公司裡因此人才...
易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祭禮。在周朝稱為「蜡」,於歲末大祭萬物。《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蜡。」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二.禮記音義之二》:「蜡,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臘。」
既往不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既往不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有一天,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麼木材比較好?」他回答說:「可以參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時是用松木,殷商時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讓人民『戰栗(通「慄」)』。」孔子後來聽到宰我這番話,覺得他隨便猜測古人的用意,毫無根據,十分不妥當,就說:「已做過的事就不便再解說了,已經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意思是要宰我說話小心,對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加臆測。「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個成語,表示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難的意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朝時的六國,故址約在今安徽省六安縣。
血流漂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起兵討伐,敗紂而取得天下。《書經.武成》篇記載了武王滅商後的重要政事,其中一段武王陳述商周交戰的情況:雙方的軍隊最後在牧野這個地方決戰。結果商朝前軍背叛紂王,反而拿著武器回頭攻打自己的同袍,以致節節敗退。當時戰況激烈,死傷慘重,所流的血多到能夠讓木杵浮起來。這一次戰役的結果,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天下回歸太平。「血流漂杵」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被用於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兵連禍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載,王莽篡漢初期,匈奴因不服而發難。王莽為了樹立威信,打算以三十萬人,三百天份的糧食,討伐匈奴。將軍嚴尤上書勸諫說:「匈奴為害中國,從周朝、秦朝,一直到漢朝,已經很久了。漢武帝討伐匈奴,戰爭災禍連續不斷,拖延了三十餘年,造成國力疲耗,匈奴才因此受到懲治而心生畏懼。如今天下才剛底定,民力尚未恢復,如果現在還要開戰,實在是不堪負荷。」後來原文中的「兵連禍結」被摘出成一句成語,用來指戰爭持續不斷,災禍接連而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