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5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由前燕京大學洪業(煨蓮)教授(1893-1980)主編。引得編纂處設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並兼印刷及發行。經費由哈佛燕京學社提供。編輯委員會前後有聶崇岐、李書春、田繼綜、趙豐田、馬錫用諸人。自1931年至1950年共出「引得」及「引得特刊」64種(見下表)。「引得特刊」包括若干「堪靠燈」(Concordance)附印校正及標點原文。引得多種有專家學者之序言,內容精湛,為不可多得之學術論文。1950年,編纂及出版工作終止。後哈佛大學出版部曾複印兩種發行(見下有*註者)。座於東京東洋文庫之東方學研究日本委員會(Japan Council for East Asian Stud...
|
〔巴揚經〕(巴哈伊信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斯文的〔巴揚經〕是巴孛(Bab)所啟示的,也是巴比教(Babi Faith)最重要的經典。這本經典包含了巴比教的教義和律法,也包含了他對即將到來的那位應許者(Him Whom God shall make manifest)的預警與尊崇,〔巴揚經〕啟示於瑪庫(Mah-Ku);全書有八千節,分為九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十九章,只有最後一部分分為十章。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的聖護(Guardian)說到這本書,「應視為是對那位應許要來的人的頌詞,而不是指引後世的律法與教規書。」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巴孛明確的指出了那位應評者就是巴哈歐拉(Baha'u'llah)。另一部的〔巴揚經...
|
〔哈佛報告〕(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四五年出版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一般稱作〔哈佛報告〕。這分報告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們所組成的委員會,工作了兩年以上的結果;是針對早期的一九四○年代,美國的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改變所做的回應。
這分報告強調教育能幫助個人成為有效的思考者、清楚的溝通者及有能力做出相關判斷的人。這些都是哈佛委員會認為在自由社會中,通識教育所應強調的重點。 這分報告既強調個人,也重視社群,並描述學程應平衡二者。該報告同時重視自然、社會和人文三方面的學習,認為這三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在教學上應該盡量減少三者的區分,... |
哈帝克勞斯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水管網分析之一種方法,此法係1936年Hardy Cross創立,後經改良,為一種試誤法。本法理論根據為:(1)在水管網中之任何兩條或兩條以上之水管交點,流入水量之和與流出水量之和相等,(2)在環路上任何兩點間之壓力差,不論水流經過何種路線,其值應相等。用此法分析網路有兩種方法(1)改正假設流量,平衡水頭法,(2)改正假設水頭,平衡流量法。以前者為例:首先假設管網內各水管之流量,利用水力公式如Hazen-Williams公式,計算損失水頭,然後改正假設流量,直到水頭平衡達所需之精度為止。
|
〔哈佛教育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佛教育評論〕原名為〔哈佛教師紀要〕(Harvard Teacher Record, 1931~1937)。一九三七年易為今名。由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出版,每年的二、五、八、十一月出刊(春、夏、秋、冬號),屬季刊性質。每期發行量約一萬零五百冊。
〔哈佛教育評論〕的發行並不在作為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或各學院的代言人;而是以提供教育意見與教育研究發表園地為出版宗旨。刊物涉及的範疇,涵蓋美國的教育、文化、歷史、社會等領域的當前重要問題,所刊登的文稿多為技術性或研究取向的報告論著,較少理論與實證分析的研究論述。作... |
哈姆雷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英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於西元一六○○年初演。敘述丹麥王為妃及弟所害,王子哈姆雷特蓄志復仇,因疑慮不決,終歸失敗,並慘遭殺害。後指多疑而少決斷的性格為「哈姆雷特型」。也譯作「漢姆萊特」。
|
哈密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位於新疆東部,舊時出玉門關至西域皆經由此,地位重要。縣境土地肥沃,尤以出產瓜類聞名。現大陸地區改為哈密市。
|
背哈喇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僻靜的角落。《金瓶梅》第二一回:「我在這背哈喇子,誰曉得?」也作「背肐拉子」。
|
巴哈伊靈曦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哈伊靈曦堂(阿拉伯文的英文音譯是Mashriqu'l-Adhkar)的意思是「崇拜上帝的啟明之處」(Dawning-place of the praise or remembrances or mention of God),是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所建造供各教教徒崇拜上帝之用的殿堂;一般說來,它的周圍會有一群附屬的建築。
巴哈歐拉(Baha'u'llah)在他的〔亞格達斯經〕(Kitab-i-Aqdas,參見「巴哈伊經典」)裡曾說:「任何在黎明時分舉步前往靈曦堂,與上帝靈交,崇拜他,祈求他的寬恕的人,是受祝福的。」 巴哈伊靈曦堂的形式有一定的... |
愛(因斯坦)‧德(哈士)二氏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德二氏效應源起於1915年愛因斯坦和德哈氏所設計的實驗,以測量週轉磁比(gyiomagnetic ratio)。鐵磁棒由一細線懸吊著,藉著外在的電流使鐵磁棒具有磁化矩M。由於磁化矩的改變,導致鐵磁棒的角動量L亦隨之而改變。而藉由細線的轉動,改變後的角動量L可以被測得。此種由於磁化矩M的改變而導致角動量L的改變,稱之為愛‧德二氏效應。藉由測量M及L,則可決定迴轉磁比。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