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16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可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恐、恐慌、恐懼
惡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怕或不吉祥的夢。如:「我從來不敢看恐片,因為怕晚上作惡夢。」
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完整性受到重大威脅或是死亡,例如地震、車禍、強暴等事件。個體對此事件的反應包括強烈害怕、無助感或恐感受,持續少於一個月診斷為急性壓力疾患,假如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就被診斷為創收後壓力症候群,研究顯示,有百分之八十的急性壓力疾患個案,會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註1.2) 症狀1. 反覆經驗到創傷事件,可能會不時想起當時的情況,或是作惡夢。2. 對於有關創傷事件的刺激採取逃避或不理會、不反應,像是不去接觸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所有事物或是情境,可能會呈現麻木、疏離或是情感遲鈍反應。3. 在創傷事件後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感,可能會...
火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比喻熾燃著煩惱火焰的輪迴世界。《妙法蓮華經》卷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高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一生(1908~1954),日治後期、國民政府初期的阿里山鄒族領袖,音樂家、白色恐受難者。目錄1 生平1.1 日本時期1.2 國民政府時期1.3 捲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2 音樂成就3 參考書目 生平 日本時期高一生(1908~1954),原族名吾雍‧雅達烏猶卡那(Uongu Yatauyogana),1908(明治41年)年生於阿里山鄒族部落。高一生的日文名字叫矢多一夫,後改為矢多一生;「矢多」取自族名的前兩個音節「Yata」,「一生」則代表...
陳若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往社會主義的美好而隨著丈夫段世堯舉家前往中國定居。結果碰上文化大革命,陳若曦說,「蔣介石時代的白色恐是很可怕,若與文革比較,則小巫見大巫」,幸而她是回歸的台籍海外學人,而未受到更慘烈的遭遇。1969年起任教於南京市華東水利學院(現在的河海大學)。1973年離開中國,舉家移居香港,擔任新法書院英文教師。1974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擔任銀行職員。此一期間,她將在中國的耳聞目睹,寫了一系列小說《尹縣長》,1976年由台灣遠景出版社出版,她以當事人身份來寫,轟動一時。1979年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中心之聘,移居美國。197...
入虎穴得虎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驚,可殄盡2>。鄯善3>破膽,功成事立也。」眾曰:「善。」遂將吏士往奔虜營。超手格殺三人,斬得匈奴使屋類帶副使比離支首及節,明日乃還告郭恂,恂大驚,既而色動。超知其意,舉手曰:「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恂乃悅。 〔注解〕 (1) 超:班超(西元32∼102),字仲升,扶風平陵人,東漢班彪之子,班固之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明帝時出使西域,平服五十餘國,詔以超為西域都護,又以功封為定遠侯。 (2) 殄盡:完全滅絕。殄,音ㄊ|ㄢˇ,盡、滅絕。 (3) 鄯善:國名。漢時西域諸國之一,本名...
失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為驚慌而不知所措。《宋史.卷四八六.外國傳二.夏國傳下》:「种諤在綏德節制諸軍,聞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書召燕達,戰不能下筆。」《三國演義》第四二回:「曹操倉皇失措。張遼曰:『丞相休驚!』」
法國大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控制義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在國內,派系鬥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統治的產生。羅伯斯比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後結束。 事件說明1.攻打巴士底監獄:巴黎的巴士底獄是皇權和貴族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暴民攻佔巴士底獄時,獄內只關著7名罪犯。2.路易十六:1774年,路易十六繼承祖父路易十五的王位,成為法國的國王。他在16歲那年,與奧地利特麗薩女皇的女兒瑪麗.安東尼結婚。路易是個心地善良而軟弱的人,當革命威脅到來時,他仍試圖與各個階層妥協。結...
家庭暴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三、騷擾:指任何打擾、警告、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動作或製造使人心生畏情境之行為。四、跟蹤:指任何以人員、車輛、工具、設備或其他方法持續性監視、跟追之行為。五、加害人處遇計畫:指對於加害人實施之認知教育輔導、心理輔導、精神治療、戒癮治療或其他輔導、治療。」 家庭暴力防治法所指之家庭成員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條:「本法所定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一、配偶或前配偶。二、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三、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四、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