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9.95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漂亮、美麗。《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唐.陸龜蒙〈鄴宮詞〉二首之二:「日靚妝千騎女,白櫻桃下紫綸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悟、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社會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註2: 班杜拉(1977),周虹譯,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 : 桂冠。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社會學習論英文關鍵字: social Learning theory
釜底抽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鏡花緣》第九五回:「你要得小兒驚風,其症不一,……如因熱起,則清其熱;因寒起,則去其寒;因風起,則疏其風;因痰起,則化其痰;因食起,則消其食。如此用藥,不須治驚,其驚自愈,這叫做『釜底抽薪』。」
杞人憂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子.天瑞》杞國1>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2>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3>之所憂者,因往4>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5>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6>,奈何7>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8>積氣,日月星宿9>不當墜邪?」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10>墜亦不能有所中11>傷。」其人曰:「奈地壞何?」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12>,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3>,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14>大喜,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解〕 (1) 杞國:春秋時周朝所分封的諸侯國。姒姓。故城在今河南省杞縣。杞,音ㄑ|ˇ。 (2) 亡:音ㄨˊ,通「無」。以下「亡」字...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反求諸身注音︰ㄈㄢˇ ㄑ|ㄡˊ ㄓㄨ ㄕㄣ漢語拼音︰fǎn qiú zhū shēn釋義︰猶「反求諸己」。見「反求諸己」條。 01.《禮記.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02.宋.朱熹〈答劉子澄書〉:「願老兄專以聖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使一一然無疑,積日既久,自當有見。」
買櫝還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相似詞捨本逐末 相反詞追本窮源、取精用宏 例句讀韻文時,只注意平仄格律,卻不得內容與其深層的意義,真是買櫝還珠。
鏡花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觸四種感覺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觸,風則只有觸。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來好像有實體,其實觸摸不著,只是個幻象。後來「鏡花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虛幻不實在。
栩栩如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1>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2>與3>!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注解〕 (1) 莊周:戰國時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曾為蒙漆園吏,故亦稱為「蒙吏」、「蒙莊」、「蒙叟」。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同時。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追號為南華真人,稱其書為《南華經》。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觀則歸於無為而治。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 (2) 自喻適志:自快得意。喻,知。適志,適意、舒適。 (3) 與:音ㄩˊ,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