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1.68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河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傳說中的黃河水神。相傳為華陰潼陽人。一說因渡河淹死,被天帝封為水神;一說因服食八石、得水仙而成神。《莊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也稱為「冰夷」、「馮夷」、「河神」、「無夷」。
望洋驚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邊、岸。 (2) 河伯:古代傳說中的黃河水神。相傳為華陰潼陽人。其人成為河伯之說有二:一說因渡河淹死,被天帝封為水神;一說因服食八石、得水仙而成神。 (3) 旋:回轉。 (4) 望洋:洋,陽的假借字。望洋,連綿詞,仰視的樣子。或作「望陽」、「望佯」、「盳(通望,音ㄨㄤˋ)洋」、「望羊」。在這則寓言故事中,主要是河伯與北海若的問答,後人或因河、海對舉,遂解「望洋興嘆」之「洋」為「海洋」。 (5) 若:海神名。 (6) 野語:民間的諺語。
中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河流的中央。《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有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察。」唐.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詩:「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
臨深履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臨深履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臨深履薄」是指像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十分小心,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這首詩在感嘆君王任用小人、聽信小人的錯誤政策,使得國家災難頻傳,民不聊生。身為知識分子的詩人相當憂心,無法盡一己之力改變國家衰敗的命運。詩人最後感嘆說:「大家都知道,不敢空手與老虎搏鬥,不敢徒步渡河,因為這都是危險的事,但卻不知道小人當道更是危險。所以要特別戒慎,有如走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一樣,一定要非常謹慎小心。後來「臨深履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李郭同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郭太為李膺所重而名震京師,兩人情誼深厚,同舟渡河,為眾所敬羨。典出《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後形容知己同遊,高逸不凡的風度,或表示與名人共處,多承恩遇。南朝梁.陸倕〈以詩代書別後寄贈〉詩:「李郭或同舟,潘夏時方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八.李二曲》:「一時門外瞻望顏色,伺侯車騎者,駢肩累跡,幾如荀陳會坐,李郭同舟,東漢風流,再見今日也。」
中流底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中古冶子在誇耀其功勛時說:「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牠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廬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軍隊臨時的居所。《史記.卷七.項羽本記》:「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
馬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水岸泊舟,商船聚會的地方。即現在的碼頭。參見「碼頭」條。《資治通鑑.卷二四二.唐紀五十八.穆宗長慶二年》:「於黎陽築馬頭,為渡河之勢。」元.胡三省.注:「附河岸築土植木夾之至水次,以便兵馬入船,謂之馬頭。」《儒林外史》第五一回:「船家解了纜,放離了馬頭,用篙子撐了五里多路,一個小小的村落旁住了。」
岷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源於四川省松潘縣西北岷山的河川。南流至灌縣始入平原,後至樂山縣境,會大渡河及青衣江,折東南流經犍為縣,至宜賓縣入長江。
馮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徒步渡河。比喻有勇而無謀。《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