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神魂顛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恍惚,心意迷亂。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二六齣:「煩絮得神魂顛倒,心恍恍睡魔催。」《老殘遊記》第二回:「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也作「夢魂顛倒」。
磨杵成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只要有恆心,努力去做,無論多麼困難的事,都可以成功。參見「鐵杵磨成針」條。
各有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者?所以,在「名流各有千秋在」的時勢下,垂垂老矣者只能帶著昔日榮景,逐漸走向衰逝之途。而其中所用「千秋」一詞,其實早見於漢代李陵〈與蘇武〉詩中,詩云:「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此處「千秋」一詞意指「時間久遠」,爾後才又衍申出「可長久存在」的含意。後來「各有千秋」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各有長處和特色,或各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
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目錄1 定義2 學習原則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學習在現代心理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並且是相當難以界定的概念。美國文粹辭典把學習界定為:「經由經驗或研究而得到的知識、理解或精熟度。」無論如何,大多數心理學家會發現這定義不可能被接受,因而模糊籠統地包含了知識、理解和精熟度,而近幾年來界定學習的趨勢,是依據可觀察得到的行為改變。最普及的定義中,有一個是由學者所界定的;學習是行為潛力較具持久性的改變,此種改變係由於增強練習而獲得的結果。此一定義雖然普及,但尚未能被普遍接受。在批評有關金瓿爭論的定義之前,讓...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馬逃生,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既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 版本 《史記》版本眾多,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卷。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史記集解》單刻本。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中華書局發行的《史記》,分簡體和繁體版本,也有帶“三家注”的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當今最好的版本。白話文則有韓兆琦譯注的《新白話史記》(簡化字本由中華書局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張烈等人譯注的《史記》(簡化字本由貴州古籍出...
求之不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追求之卻無法得到。語出《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後用以表示想求都求不到,卻意外的得到。有極願得到的含意。《醒世恆言.卷九.陳多壽生死夫妻》:「喜得男家願退,許了一萬個利市,求之不得。」《文明小史》第五四回:「這是卑職求之不得的,憲臺如肯見委,將來無論什麼事,無有不竭力的。」
經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在哲學發展上,經驗主義一直和理性主義作為對比。理性主義認為大部分的知識是歸咎於感覺上的獨立思考。無論如何,這種對比已被視為過於簡單化,因為近代的歐陸理性學者也倡導利用科學方法去取得實際經驗;而洛克也認為超自然的知識(如宗教神學)必須單獨藉由直覺或推理才能取得。 以上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6%93%E9%A9%97%E4%B8%BB%E7%BE%A9
無法無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法紀天理。形容人明目張膽,橫行無忌。《紅樓夢》第五八回:「上頭能出了幾日門,你們就無法無天,眼睛裡沒了我們。」《文明小史》第一四回:「這些人倘若叫他們到了上海,將來認得的鬼子多了,無論什麼無法無天的事都做得出,那時貽患正復無窮,如何是好?」也作「沒法沒天」。
黃喉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紀錄顯示牠們在白天或晚上,有時單獨,有時兩至三隻呈小群活動。 通力合作獵捕山羌黃喉貂又名「羌仔虎」,無論是夫妻或是母子通力合作,總之追捕山羌不是一隻黃喉貂獨立辦得到的。黃喉貂會從不同方向夾擊追趕山羌,並奮力躍起咬住山羌的頸部、頭部,就在山羌想猛力甩頭的同時,朝山羌的眼睛射出尿液,讓山羌眼睛猛受刺激,一時無法張開眼睛順利脫逃,以增加獵殺成功的機會,牠們更懂得攻擊山羌根柔軟的部位,咬住肛門使山羌疼痛失血致死。 黃喉貂的食物除了合作獵捕山羌之外,也可能合作捕獵小山豬、小山羊、小水鹿等大型動物的幼獸。一般單獨獵捕仍以小型動物為主...
磨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阻礙、災難。[例]無論多少磨難都打擊不了他堅強的意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