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對瞎子說各種漂亮顏色,對聾子演奏音樂,一點幫助也沒有。就是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無論技藝多麼精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自己的用意。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對牛彈琴」,用...
世外桃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8>,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9>。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20>,皆歎惋。餘人各復延21>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22>,處處誌23>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24>。未果,尋25>病終。後遂無問津26>者。 〔注解〕 (1) 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 (2) 武陵:晉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縣境。 (3) 緣:沿、循。 (4) 夾岸:水流的兩岸。 (5) 落英:落花。 (...
一板一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板」,後面三拍各敲一記鼓,則稱為「眼」。「一板一眼」以二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敲板,第二拍敲鼓。所以無論「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節拍清楚的意思,可用來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如清代吳趼人的《糊塗世界》卷六:「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晚清的環境,人人講關係,走門路,如果孔子再世,還用他那一套仁義道德,一板一眼地只會讀書,終究也只能當一個書呆子而已。在今天的用法上,「一板一眼」較為常用。如:「他這個人做事向來一板一眼的,你擔任祕書,千萬馬虎不得。」
虎頭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有始無終,有頭無尾反義:全始全終,有始有終,有頭有尾,首尾一貫,貫徹始終辨似: 「虎頭蛇尾」及「有始無終」都有做事不能貫徹始終的意思。 「虎頭蛇尾」側重於草率結束;「有始無終」側重於不能堅持到底。 虎頭蛇尾 有始無終 辨似例句 ○ ㄨ 這場茶會參加的人太少,只好~,草草結束。 ㄨ ○ 這件事太重要了,請你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底,千萬不可~,半途而廢。
旁敲側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聊齋志異.卷一二.新鄭訟》清.但明倫.評事有難於驟明1>者,有得其端倪2>而不能以口舌爭者,非旁敲側擊,用借賓定主之法,則真無皂白3>矣。所謂實心為政者,無論事之大小,皆得與民公此是非也。 〔注解〕 (1) 驟明:突然明白。 (2) 端倪:頭緒。 (3) 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情由。皂,黑色。
唇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車相依、唇輔相連、息息相關 相反詞互不相干、素昧平生 例句經過這次的簽約,我兩方的關係唇亡齒寒,今後無論如何都可要多多指教。 資料來源明慧學校,中國寓言故事:唇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朝代。《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秦世不文,頗有雜賦。」
回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所給予口頭上的讚許或批評。教師在給予學生回饋時,宜遵守以下兩個原則:其一,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無論問題的性質如何,也無論問題是否合理,教師均宜先予以接受。其二,當學生回答問題時,無論他回答得正確或錯誤,原則上對他敢於回答的行為,先表示接納和肯定。2.文字回饋:所謂文字回饋(written feedback),是指教師在批閱學生作業時寫在作業上的文字。教師批閱學生作業時,...
杯盤狼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的香氣,這時我的心情最快樂,可以喝下一石酒。由此可見,酒喝多了就會亂性,太過逸樂就會生悲,這個道理無論何事皆同。所以凡事不可過分,否則就會導致衰敗。」齊王聽了淳于髡的勸諫,認為很有道理,從此就不再宴飲整夜。後來《史記》原文中的「杯盤狼藉」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形容宴飲進行或結束時,杯盤散亂的情形。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人們會使用防衛機制保護自己免於不可接受的思想或衝動,或某些令人焦慮的訊息,無論是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皆會在某些行為上使用心理防衛機轉,差別在於程度不同,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經驗或觀念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防禦方式。此概念來自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類思想中存在多種力量進行互相對抗、鬥爭的假說。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轉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轉也可能帶來心理疾病。目錄1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2 分類2.1 按照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