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鉅細靡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論大小地方都不會遺漏。比喻做事很仔細。[例]目擊者在警局,向辦案人員鉅細靡遺地描述整起車禍的經過。
冥頑不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執迷不悟,頑固不化辨似: 「冥頑不靈」及「執迷不悟」都有頑固,不知醒悟的意思。 「冥頑不靈」側重愚昧不開竅;「執迷不悟」側重堅持錯誤觀念。 冥頑不靈 執迷不悟 辨似例句 ○ ㄨ 無論如何~的人,也會因為別人為他無盡的付出而感動。 ㄨ ○ 犯錯是常見的,但如犯了錯還~,那就無藥可救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竟然、居然。[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忌上朝見齊威王,將自己的想法聯繫到國家正事說給齊威王聽,請齊威王要多聽群臣的意見。齊威王於是下令:「無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以及全國百姓,如果能夠舉出我的過失的,賜給上賞;能夠上奏章規勸我的,賜給中賞;可以在朝廷裡和街市上說我壞話,傳到我耳中的,賜給下賞。」命令一下,群臣以及百姓都提出了各種規勸諫言,一時之間川流不息,門庭若市。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門庭喧囂,戶限為穿,絡繹不絕 相反詞門可羅雀 5.例句那家店由於名聞遐邇,經常門庭若市
有條不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有條有理注音︰|ㄡˇ ㄊ|ㄠˊ |ㄡˇ ㄌ|ˇ漢語拼音︰yǒu tiáo yǒu lǐ釋義︰猶「有條不紊」。見「有條不紊」條。 01.《文明小史.第六○回》:「自從這『立憲』二字發見了,就有人從西書上譯出一部《憲法新論》,講的源源本本,有條有理。」 02.《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一四回》:「(浦秀)本是個秀才,……又操了一枝好文筆,發起議論來,無論新學舊學,都說得有條有理。」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陽奉陰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奉陰違」就是表面上裝著遵守奉行,私底下卻違反不照辦。這句成語常用來描述官場中人物。例如明代范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中建議大力興革當時官富民貧、官逸民勞的缺失。他認為一切差役都應歸之於官,由官員募員負責。如此一來,每項工作都有經手負責的官員,自會留心。無論是收入的金錢、倉庫的糧食、各項送往迎來等等所需必是一清二楚,不容造假。這種做法官民兩蒙其利,唯一會抱怨的就只有原來幫忙官員操控一切的小吏。但是國家設官,本就不是為了這些人。因此假如有官員仍然和這些小吏私相勾結,對法令表面遵循,私底下卻私心亂法的,要立即予以彈劾。相信從此以後,百姓只要依法納稅,就可以足不進官府,眼不見那些苛擾的小吏了。每天安...
不言而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認為君子的自然本性,無論是處於富貴或是窮困之中,都不會改變。因為仁、義、禮、智這些內在的道德早就深植於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潤澤,背部充盈,這仁、義、禮、智之道當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於這仁、義、禮、智之道充沛流行於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們的動靜行止無不中節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說明,旁人也能了解並感受到他的君子風範與所受到的薰陶。後來「不言而喻」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顛沛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顛沛流離」係由「顛沛」及「流離」二語組合而成。 「顛沛」出自《論語.里仁》,內容記錄孔子說過的一段話,他主張人們應該用正當的方法去取得富、貴,遠離貧、賤。君子如果失去仁德,還能被稱為是君子嗎?一個真正的君子無論是在倉卒之間,或是在世道衰亂、人事挫折的環境中,都會守住仁德,不會做出違背仁德的事情。 「流離」則是出自《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先是貶低外族,開啟戰端;之後又一味仿古,更改既有的制度法令,末年又遇到乾旱穀物歉收,一時間天下動亂,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王莽認為田地會沒水灌溉,作物遇上霜害和蝗災,導致連年災荒,加上外族侵犯,盜賊群起,使得百姓流亡離散,都是因為...
眾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矢之的」典源作「眾射之的」。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先是王守仁在軍中趁工作閒暇授徒講學,之後再傳弟子徐階擔任內閣大學士時,在京師設講會講學,使得講學風氣興盛起來,造成一股潮流。自此,無論是在朝官吏或是地方士紳、長老,紛紛開始聯合講會,成立書院,相互應和。萬曆年間,由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建的東林書院,名號尤其響亮。他們時常譏諷朝政,評論人物,士大夫相繼依附,於是和東林書院有關的人都被稱為「東林黨」。但也因為名氣太大遭到毀謗,氣焰太盛招致各方的責難,批評的輿論接連而來,加上幾次的政治鬥爭都和東林書院的人有關,使得眾人攻擊的目標,都指向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等人。後來「眾矢之的」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