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臥病在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病躺臥在床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小女慶娘臥病在床,經今一載。茶飯不進,轉動要人扶靠。」《儒林外史》第四○回:「比及到家,他父親已臥病在床,不能起來。」
前功併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又即將要出兵經過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國,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得勝利,就會前功盡棄了。所以你還是假裝生病,不要出兵的好。」典源又見《戰國策.魏策三》。敘述秦昭王三十二年時,秦國派穰侯魏冉攻打魏國,包圍首都大梁。魏國大夫須賈向穰侯說:「魏國現在發動三十萬精兵駐守大梁,秦和楚、趙三國聯軍,是絕不可能攻下大梁的。一旦攻城失利,也會對您不利,您以前的功業一定要全部報廢了。」穰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從大梁罷兵而去。「前功盡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以前辛苦獲得的成果,全部廢棄。
底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體質。[例]他的底子好,很少生病
偏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傳於民間,不見於醫藥書籍記載的藥方。[例]生病要看醫生,千萬不可亂服偏方。
不自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生病。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我只索倚定門兒手托腮,好著我難猜:來也那不來?夫人行料應難離側。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紅樓夢》第七四回:「正值晴雯身上不自在,睡中覺纔起來,正發悶。」
疾入膏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病入膏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晉國景公作夢,夢見惡鬼來向他討命,之後就生病了。病重時向秦國求良醫,於是秦桓公派醫生緩前來為景公治病。在緩還沒到達之前,景公夢見疾病化成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說:「緩是個良醫,我怕會受到傷害,要逃到哪裡才好?」另一個就說:「只要躲到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們。」等緩到了晉國,診視過景公的病情,說:「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的部位,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藥力都無法到達,所以這個病是治不好了。」果真,景公沒多久就過逝了。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病入膏肓」,用來指人病重,無藥可救;亦用於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不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想不到、出乎意料。《三國演義》第一八回:「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狽至此。」
射影含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到江南山溪中有一種甲殼類的水生動物,長一、二寸,嘴像弓弩形狀,可以向人影射發氣體。被射中的人也會生病或致死。這種動物在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登涉》就說得就更詳細了。葛洪說這種動物除了叫「短狐」、「蜮」外,也叫作「射工」、「射影」。躲在水中,一聽到人聲,用氣當箭,將口中物和水噴出。被噴中身體的人,會長瘡;被噴中影子的人,也會生病。所以這種動物既射人,又射影,將「含沙射人」結合「含氣射影」,就演變成「含沙射影」這句成語了。就幾個來源來看,都含有害人的意思,所以「含沙射影」後來用來比喻間接地詆毀、陷害別人。就是濃縮的「影射」一語,也是負面的用法。
正氣歌倂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幾種氣味加起來,遇到它的人很少不會病倒的。而身體衰弱的我,生活在這裏,到現在已經二年了,很僥倖的沒有生病,這大概是有修養的功夫才能如此吧: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修養的是什麼?大概就是孟子所說的:「我善於培養我盛大的正氣。」這土牢中有七種惡氣,我的浩然正氣只有一種,用我這股正氣抵抗那七種惡氣,我還怕什麼呢!何況浩然之氣是天地間的正氣啊!於是作正氣歌一首。
甲狀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甲狀腺(thyroid gland)1.1 產生病症(註2)1.2 關鍵字1.3 參考書目 甲狀腺(thyroid gland)位於喉下方、氣管前側,呈現紅棕色,長約五公分,寬約三公分,分為右二葉,二葉之間有長寬約1.25公分的帶狀組織連結。分泌甲狀腺素,可促使細胞物質的氧化作用,增強代謝功能,影響人體的生長與發育,若分泌不足,在青春期可引起發育遲緩或停止、智能不足的呆小症;成人則緩慢代謝率,會引起高體溫、呼吸、脈搏加速,因而發生體重減輕,容易緊張,情緒失常等。(註1) 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