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4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對人輕慢或戲謔的稱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爽與司馬太傅飲酒。太傅醉,呼王為『小子』。王曰:『亡祖長史,與簡文皇帝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儷二宮。何小子之有?』」《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袁譚小子,反覆無常,吾難准信。」
銘心刻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餘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能力所及,惠而不費的幫助。參見「貧女分光」條。唐.駱賓王〈上兗州崔長史啟〉:「儻能分其斗水,濟濡沬之枯鱗,惠以餘光,照霜棲之寒女。」
銘心鏤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目染耳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濡目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時,虔州長史房啟因病去世,文學家韓愈為他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蹟。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而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變而出,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一錢不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罪。」乃令騎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夫愈怒,不肯謝。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召長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詔。」劾灌夫罵坐不敬,繫居室。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弃市罪。 〔注解〕 (1) 行酒:酌酒奉客,即今「敬酒」。 (2)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為表示對某人尊敬,離席而起。 (3) 夫:灌夫(?∼前131),字仲孺,西漢潁川人。父張孟為灌嬰舍人,改姓灌。吳楚反,孟死軍中,夫入吳軍殺敵,以此聞名,為中郎將。武帝時為太僕,次年徙為燕相。性剛直,好任俠,食客日數十百人。後因酒後辱丞相田蚡,與其族皆見誅。 (4) 毀:詆毀,貶抑。 (5) 直:抵得上。通「...
夔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禦長史津亭留宴》一詩以記其事。他還遊覽了附近的山川,所寫《虎牙行》一詩,生動地描述了荊門虎牙(在宜昌境內)的險峻形勢。 詩作欣賞〈壯遊〉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
計日而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待的時日已屈指可數。形容為時不遠。《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晉書.卷八○.王羲之傳》:「若不行此,社稷之憂可計日而待。」也作「計日而俟」。
天真爛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飾。出現「天真爛漫」的書證如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張長史春草三帖跋》:「長史以草聖得名,蓋其天真爛漫,妙入神品,而非矩矱步武者。」長史即張長史,指的是盛唐時著名書法家張旭,他極好喝酒,酒後形骸放浪,意氣灑脫,放蕩不羈。而其字又如其人,揮灑之間,筆勢奇特奔逸、連綿迴繞,故有「草聖」之稱。岳珂評張旭之所以能為「草聖」,乃因其性格率真,不為傳統規矩所拘束,故能創造出新的風格。
鏤骨銘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