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額綠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隆起,使得在眼前方之前額呈陡直狀。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後端具2顆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通常為3);頰鱗2列,上列為4-5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4-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稍圓形到截形,大成魚略為新月形。幼魚體呈橄欖色,腹部較淡。成魚體呈藍綠色,鱗片上具橙紅色斑;眼上方及眼前方具不規則之橙紅色斑塊,嘴角及下唇亦有橙紅色斑紋。背、臀鰭橙紅色,基底及邊緣為藍綠色;胸鰭上半部藍紫色,下半部藍綠色;尾鰭藍綠色,具數條橙紅色紋。
小鼻綠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雄魚額部突出,使吻部呈陡直狀;雌魚則略隆起而使頭背部幾成直線。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3-4;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5-6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5-17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深凹形,雄魚則為新月狀。稚魚(大約 8 公分以內)體呈黑褐色,體側有數條白色縱紋,隨著成長,體色轉為一致之暗色、綠褐色以及終端期的藍色,或稀有的黃褐色個體。鱗片具橘黃色短橫紋或斑點。終端期的大雄性魚頭部時常具藍色條紋與小區塊,並延伸到的嘴角。
雙眼無花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lycopsitta diophthalma
體長15公分。全身大致為綠色,喙和腳灰色。脅部黃色,初級飛羽末端黑色,外緣淡藍色,三級飛羽紅色。頭部的羽色因不同亞種而有所不同:以O.d. coxeni亞種為例,雄鳥自喙基部、眼睛下方至頰為紅、黃色,額和前頸具藍色橫帶;雌鳥頰部的紅色斑紋較不明顯,額和前頸具藍色橫帶。而O.d. marshalli亞種,雄鳥自額、喙基部、眼睛下方至頸側皆為紅色;雌鳥額至眼睛後方藍色,頰至頸側淡褐色,外圍深綠色。
共8亞種,分布於新幾內亞、巴不亞島西部(Papuan Island)和澳洲東北部,出現於海拔1,600公尺。
棲息於的亞熱帶及熱帶雨林。以無花果樹的種子為主要食物,但也吃花蜜和昆蟲。覓食時很安靜,只有在樹間成群移動時或夜間回到休息處時才會發出叫聲。雌、雄鳥共同築巢,巢是挖掘軟木而成的短洞穴,多接近雨林的邊緣;每窩可產2個卵。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雙色鯨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後鼻孔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有顆粒狀突起;每一上咽骨具3列臼齒狀之咽頭齒,其後列者並不發達 。背鰭前中線鱗約5-7;頰鱗3列,鱗片小型,最下方列具鱗3-7個;間鰓蓋具2列鱗。鰓耙數20-24。胸鰭具14-15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時為內凹形。幼魚期之身體為白色,頭部除吻部外為橙紅色,邊緣帶黑線,吻部則為粉紅色;背鰭具一外緣鑲有橙色邊之黑色斑點。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體色為淺紅褐色,背部黃色,體側鱗片具黑色斑點及邊緣,其色澤由上而下漸深。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體色為深藍綠色,體側鱗片具粉紅色緣...
太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ratinga solstitialis
體長30公分。喙和腳黑色,覆羽至初級飛羽深藍色,尾羽深藍色;身體其他部分皆為金黃色。
分布於南美洲東北部,包括圭亞那、蘇利南及巴西北部。
棲息於熱帶的稀樹大草原。叫聲為2聲尖銳刺耳的聲音。常成群活動,以樹頂上的花朵、果實、種子和堅果為食。巢築於棕櫚樹的樹洞內,每窩可產卵4個;雌鳥單獨孵卵,孵化期30天,幼鳥於孵化後56天離巢。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和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yiopsitta monachus
體長29公分。喙黃色,腳黑色;背部、尾羽、尾下覆羽和下腹部皆為綠色;下胸部至上腹部為淡褐色。不同亞種之間,頭部的羽色不同:M.m. monachus亞種的後頭部至頸背為綠色,而額至頰、喉部、頸部及上胸部為白色;M. m. luchsi亞種整個頭部為白色,並向下延伸至上胸部。
共3亞種,分布於南美洲,包括玻利維亞中部、巴拉圭、巴西南部至阿根廷中部。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熱帶的稀樹大草原、乾燥的全合歡屬植物灌叢以及耕地,會終年利用巢作為繁殖和休息用。群聚性鳥類,常成100隻以上的大群一起覓食,其間會有個體擔任警戒工作以防掠食者的攻擊;以種子、果實、花朵和昆蟲為食。和尚哥會大舉劫掠柑橘園和農場穀物,往往被人類視為害鳥。巢大,築於樹木上層多刺的樹枝上。有的巢孤立,有些則會築在以前的巢的上方或旁邊。每窩可產5~8個卵。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雨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athamus discolor
體長25公分。羽色鮮豔,身體大部分為綠色;喙灰色,腳褐色。頭頂淡藍色,前額至喉部紅色。肩部和三級飛羽小塊紅色,初級飛羽黑色;尾羽褐色,邊緣藍色。
分布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於塔斯馬尼亞島繁殖,冬季則分布於澳洲東南部。
棲息於尤加利樹林、公園。因為其飛行快速、筆直,且每年作長距離的遷徙,所以被命名為雨燕鵡。只在塔斯馬尼亞島和鄰近島嶼繁殖,三月時會飛越200公里寬的巴斯海峽(Bass Strait)至澳洲大陸度冬。常成小群一起覓食,遷徙時或食物特別豐富的時候才會成大群;以樹冠層的花蜜、花粉、果實、種子和昆蟲為食。巢分布鬆散,巢築於離地很高的樹洞內,巢內沒有襯裡的材料。每窩可產3~5個卵,雌鳥單獨孵卵。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豔麗絲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體長為頭長之 2.9-3.2倍,為體高之 3.2-3.5倍。前鰓蓋上緣具小而尖銳鉅齒。背鰭前中央鱗 5枚;側線不連續,中斷於背鰭軟條部中段之下方。D. XI, 9;A. III, 9;P. 14-15(15);L.l. 16-18+6-7;G.R.19-21;成熟雄魚腹鰭不特別長;成魚尾鰭雙凹型。雄魚體上半部紅褐或藍綠色,下半部色淡或淡紅色;眼下緣具一暗縱紋,紋之下方色淡,眼後具一紅色縱紋斜上至胸鰭上方,上頜具一紅縱紋經眼上緣至頸部;胸鰭後方的體中線具一藍紋至尾鰭基部;尾柄中央稍上具一大黑斑;胸鰭基具一藍色或褐色斜紋,胸鰭透明,鰭緣紅色;背、臀鰭基底淡色,鰭緣具一寬紅帶,鰭末稍具...
卡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外齒分離而未癒合成齒板;閉口時上頜齒會覆蓋下頜齒;上頜前端齒呈寬扁狀;上咽骨每側有咽頭齒三列,下咽骨之生齒面寬度大於長度。背鰭前中線鱗約3-4(通常為4);頰鱗1列,4-5個,鱗片大型。胸鰭具13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雌魚圓形或截形,雄魚時為內凹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單調,為棕色,散布有白色斑點;胸鰭後緣具白緣。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呈紅褐色及綠褐色間,鱗緣為橘色;頭為深綠褐色,眼睛四周及吻部具有輻射狀的橘紅色斑紋;背鰭及臀鰭為深綠褐色,上有兩條平行之橘色條紋,一條位於鰭之基部,另一條...
藍冠盤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rioniturus discurus
體長27公分。中央尾羽長,末端呈圓盤球拍狀,但雌鳥尾羽較雄鳥短;球拍狀的尾羽是在成熟之後才會形成。共有5個亞種,羽色因不同亞種而有所差異:以P.d. discurus亞種為例,頭頂藍色,身體其他部分為綠色,喙和腳灰色;而P.d.platenae亞種頭部大部分為藍色,自喉部至身體其他部分則為綠色,喙淡褐色,腳灰色。
共3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之菲律賓及鄰近島嶼。
棲息於森林、森林中的空地和香蕉園,大多出現於未受干擾的森林。常成小群活動,於樹冠層上方飛行,叫聲吵雜且尖銳刺耳。以成熟果實為主要食物,也吃堅果和種子;常和其他鳥類混群覓食。成群築巢於高的枯木上。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