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隱秘長鰭鸚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稍長;前鰓蓋骨具鋸齒緣;頰與鰓蓋被大形鱗;背鰭連續,前方數棘較高;胸鰭稍圓;側線完全,連續不間斷,在背鰭後部陡降。前鰓蓋骨具鋸齒緣;頰與鰓蓋被大形鱗。D. X, 10;A. III, 9;背鰭前方數棘較高,雄魚第I-II棘延長為絲狀。體色多變,雄魚紅褐色至黄褐色,而散有暗色班駁;鱗片具白緣而形成網狀紋;鰓蓋上形成一黑色眼斑。雌魚體色雷同。幼魚粉紅色而具暗色斑點;吻端至胸鰭上方具一條白色斑紋。
|
清尾全裸鸚鯛或細鱗隆頭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ologymnosus doliatus (Lacépède, 1801)
體細長;幼體白色具3條橙紅色紋;雌魚體綠、藍或粉紅色,體側有20~23個橙褐色短色帶,鰓蓋膜具藍黑斑;雄魚自背鰭緣經胸鰭至下腹部有一深藍或青紫色帶,色帶後方另有淺紅色帶;體側後半具約有14藍短紋,尾柄具2~3條縱帶;體長可達40公分。
西太平洋,印度──西太平洋。
棲息於珊瑚礁區,體色隨成長而改變。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隆頭魚科(Family Labridae),Wrasse Fishes
|
鸚哥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顏色。如鸚哥羽色的綠。簡稱為「鸚綠」。
|
隆頭鸚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體長約25公分左右時,頭部前額即向前突出,頭部輪廓可近於垂直角度。後鼻孔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有顆粒狀突起;每一上咽骨具3列臼齒狀之咽頭齒,其後列者並不發達 。背鰭前中線鱗約2-5(通常為4);頰鱗3列,鱗片大型,最下方列具鱗1-2個;間鰓蓋具1列鱗。鰓耙數16-18。胸鰭具15-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時則略呈雙凹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體呈暗灰色,體側散在白色斑點,至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逐漸地變成全深綠色至綠褐色,沿著體側之鱗列,分布淺紫色之條紋;頭部的前緣時常是淡綠色到粉紅色;各鰭之顏色同與體色。
|
角海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Fratercula corniculata
體長36~41公分,有一三角錐狀的黃色大嘴,先端紅色,嘴角基部有黃色的皺摺。臉白色,而頭頂、前額、後頸至頦為黑色,眼後有黑帶,而紅色眼圈之上有一向上三角形狀的角質狀物,因此得名。其餘背部、翅為黑色,腹胸為白色,腳橘紅色。有彎曲而尖的黑爪,雌雄羽色相同,非繁殖期時,嘴基的黃色皺褶消失且臉部較灰,亞成鳥似成鳥之非繁殖羽,但體型明顯較小,嘴較短窄,顏色也較深。
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及北美洲西北部之太平洋沿岸及島嶼,冬季亦在繁殖地附近活動,但會受到海水溫度及食物資源影響而有變化。
棲息於海洋、有峭壁的岩岸及小島,通常在水溫較的地帶活動,繁殖期多在離岸1~2公里的淺水覓食,以各式的魚、烏賊及甲殼動物為食。繁殖期5~9月,一夫一妻制,對於配偶及繁殖地有很高的忠誠度,為群體營巢,築於峭壁上的平台或裂隙中,材料只有少數羽毛及乾枝,每窩產1枚卵,約41天孵化,由雌雄鳥共同孵育照顧,當季的食物量及掠食的多寡對繁殖成功率有重要的影響。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海雀科 (Family Alcidae)
|
鸚鵡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脊索動物門鳥綱中的一目。嘴鉤形而邊尖銳,強且有力,上部附於顱骨上,可移動。舌肉質,鈍圓而厚,嘴內無齒。能飛,腳短,脛被羽,足無蹼,前後各有二趾。如鸚鵡屬此目。也稱為「鸚形目」。
|
鷹頭鸚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roptyus accipitrinus
體長35公分。頸部具長的紅、藍色環狀羽毛,似鷹的外形,名字由此而來。喙和腳灰黑色,頭頂白色,自後頭部、頰部至喉部羽毛長,褐色但有白色細紋;頸部至胸部、腹部羽毛紅色,邊緣藍色;背部、尾羽綠色,初級飛羽則為黑色。
共2亞種,分布於南美洲,由亞馬遜流域至哥倫比亞東南部、秘魯東北部。
棲息於混合林和熱帶的稀樹大草原。飛行高度低,往往略過樹頂。飛行時會輕微拍翅,翅膀保持向下並作短距離滑翔,尾羽則張開,而頭部上舉。叫聲是多樣的吱吱聲和輕柔的哨音。平時成對或成10隻左右的小群活動,大多在樹頂覓食和休息。以棕櫚樹或其他植物的果實、種子和堅果為主要的食物。利用啄木鳥的舊巢洞為巢。像其他鸚鵡科鳥類一樣,鷹頭鸚哥族群也因森林砍伐的威脅而有減少的趨勢,尤其是在其分布地區的南部。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黑頂吸蜜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rius lory
體長28公分。體型矮胖,頭頂具黑色斑紋;喙橙色,翅膀綠色,末端黑色。眼睛下方至喉部、頸部、背部、胸部和腹部皆為紅色,背、胸和腹部具不規則黑色斑紋,不同亞種間斑紋分布位置也有所不同。
共7亞種,分布於新幾內亞低地和其近岸的島嶼。
棲息於未受干擾的雨林和沼澤森林。性羞怯。多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並在樹冠上層飛行。以花蜜、花粉、花朵、果實和昆蟲為食,常大群的聚集在結花或結實的樹上覓食。叫聲響亮並帶有旋律,不像一般的鸚鵡尖銳刺耳的叫聲。繁殖期時,雄鳥身體直立,翅膀張開,頭轉向一邊,並上下快速擺動身體以吸引雌鳥與其交配。每窩可產1~2個卵,卵白色。儘管雄鳥夜間會回到巢內休息,但還是雌鳥單獨孵卵。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半線鸚天竺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圓而側扁。頭尖,眼徑較吻長長。眼大。尾柄窄。第一背鰭小且和第二背鰭基底極近。尾呈叉狀。D. VII-I,9;A. II,8;P. 12-13; C. 3-4,9+8,3-4;GR. 1,16+1+4,2;HL. 2.51- 2.62;BD. 2.20-2.94 in SL;ED. 3.14-3/82;SnL. 3.76-4.67 in HL。體色淡紅,腹面銀白,尾柄有一個與瞳孔同大或略小之圓黑點;體側具兩條水平縱帶,第一條在體側上方,延伸至第二背鰭基底末端,第二條貫通眼部,但僅延伸至鰓蓋末緣;第一背鰭硬棘末端呈漆黑色斑塊。
|
卵頭鸚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雄魚額部突出,使吻部呈陡直狀;雌魚則略隆起而使頭背部幾成直線。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胸鰭具15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截形。幼魚體呈黑褐色,體側及頭部具2-3條白縱紋。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灰藍色;鱗緣為橙色;頭部為灰綠色;鰓蓋為橙色;各鰭為橙色,後緣為藍色。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為藍綠色;鱗片外緣為黑色;頭為藍綠色;由上而下漸淺;頜部為黃色;鰭色和IP期相同,但背鰭及胸鰭的前緣為黃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