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99.3908 ms
共 2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粉紅鸚嘴(棕頭鴉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adoxornis webbianus
長11~13公分,尾長尾喙粗短,背部、翼及尾橄欖褐色,初級飛羽邊緣及頭頂栗紅色,下臉、喉至胸粉紅色,雜有褐色縱紋,腹下皮黃色,喙褐灰色。
共6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及東南部,包括韓國、中國東北、中部至緬甸。
成群於灌木、草叢、竹木間活動,分布海拔可至1,500公尺,個性活潑而吵鬧不休,飛行能力不佳,主食昆蟲植物種子,強健的喙可幫助其翹開竹桿以獲得昆蟲。非繁殖期時有時集結成大群一起找尋食物,靠急促尖銳的叫聲保持和群內其他個體間的聯繫。繁殖期為5~7月,巢杯狀,築於林下灌叢、竹林或是草叢中,離地約0.3~3公尺,每窩產3~4顆卵。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鸚嘴科(Family Paradoxornithidae)
|
折衷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clectus roratus
體長38~45公分。雌雄外形不同,這在鸚鵡科鳥類中較為少見。雌雄鳥羽色皆很鮮豔,並帶有光澤。雄鳥全身綠色,脅部紅色,上喙黃色,下喙暗灰色;初級飛羽末端黑色,外緣藍色,尾羽末端黃色;腳灰色。雌鳥身體深紅色,腹部暗籃色;喙暗灰色,腳灰色。在綠葉叢中覓食的時候,雌鳥為比雄鳥來的明顯。
共9亞種,分布於小巽他群島、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新幾內亞及澳洲東北部,出現於低海拔至海拔1,000公尺。
棲息於雨林及疏林。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樹冠層上方尋找果實、堅果、花蜜和葉芽為食。黃昏時會聚集並作展示飛行,最多可成80隻的大群於夜間一起休息。叫聲響亮。巢築於樹木的大型樹洞內,並多在雨林靠近溪流的樹木。有合作生殖的現象,其他成鳥會幫助配對者育雛;每窩可產2個卵。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血鸚鵡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ichlasoma citrinellum × C. synspilum
體卵圓型,側扁;口小端位;吻短;體色為鮮紅,金黃、白及雜色;體型小。
台灣。
這是國人於1986年應用生物科技和智慧將兩種慈鯛科魚類,由父系的紅魔鬼魚(C. citrinellum)和母系的紫紅火口魚(C. synspilum)雜交所產生的雜交魚種叫血鸚鵡魚,牠的體型比親魚小幾倍,生性也變成溫馴可愛而沒有親魚的兇暴,飼養容易,體色鮮紅討喜,動作優雅,很快地成為水族業的搶手貨,替國家賺取幾百億元外匯。
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慈鯛科或南魚科(Family Cichlidae)
|
棕樹鳳頭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robosciger aterrimus
體長50~63公分,是所有鳳頭鸚鵡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澳洲鸚鵡裡最大的一種。雄鳥體型略大於雌鳥。頭部具有頭冠,喙和腳皆為灰色,上喙基部的蠟膜黑色,眼睛下方具紅色斑紋;身體其他部分為灰黑色。
共3亞種,分布於新幾內亞和其附近的小島嶼及澳洲東北部。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疏林的交界,海拔750公尺以下的低地。非繁殖期時會成小群一起覓食。繁殖期開始前,會先行配對並建立繁殖領域,雄鳥求偶時會用腳抓一根木棍,連續敲打樹幹製造響亮的鼓聲。繁殖期8月至次年2月。巢築於樹洞裡,多在雨林邊緣的開闊地,尤其是長在陡坡上的樹木。每窩僅產1個卵,雌鳥單獨孵卵。配對成鳥會連續利用同一個巢好幾年。棕樹鳳頭鸚鵡的族群因為人為的獵捕(作為籠中鳥用)和棲地遭受破壞的影響受到很大的威脅。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鳳頭鸚鵡科 (Family Cacatuidae)
|
鸚鵡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江中的沙洲。在今湖北省漢陽縣西南。相傳東漢禰衡曾在此作鸚鵡賦,因而得名。
|
虎皮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lopsittacus undulatus
體長17公分。喙和腳灰色,頭部黃色,頭頂至頸背帶有黑色橫紋;背部、胸部和腹部綠色,翅膀具黑色斑紋;尾羽藍色。
分布於整個澳洲內陸。
棲息於草叢、乾燥和半乾燥灌叢、接近水邊的樹林。常被人類獵捕作為籠中鳥用。會成群活動,並作大範圍的游牧;大小群因食物而異,在雨量豐沛、食物豐富的年份裡,虎皮鸚鵡往往是澳洲所有鸚鵡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活動敏捷,飛行似雨燕,群體不會待在同一地方太久。主要在晨昏的時候覓食,以地面上的草生植物的種子為食。只要食物豐富,終年皆可繁殖,尤其在雨後。巢分布聚集,屬於群聚生殖;常利用小樹洞作巢,尤其是尤加利樹的節孔 (knot-holes);每季可產好幾窩。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白環鸚嘴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 白環鸚嘴鵯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遍棲於海拔600~2000公尺間之樹林邊緣和開曠的草叢地,在臺灣的繁殖為5~8月,巢築在離地高2公尺的樹枝上,碗狀,蛋為紅褐色無斑點。
|
粉紅鳳頭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olophus roseicapillus
體長35公分。頭冠和喙白色,腳灰黑色。頭部、肩部、背部、胸部和腹部皆為粉紅色,翼、尾羽和尾下覆羽則為灰色。
共3亞種,分布於澳洲及塔斯馬尼亞島。
於尤加利樹林、水道附近的植群和草地上出沒。為最常見的鳳頭鸚鵡,也是澳洲最常見的鸚鵡,也為少數因人類開發而受益的鸚鵡;森林開墾地、耕地和水源的增加使得其族群數量增加。粉紅鸚鵡以草生植物種子、果實、綠色嫩芽和昆蟲為食,往往被穀物生產者視為害鳥。巢築於垂直的樹洞裡,有時樹洞甚至在峭壁的邊緣。雌雄鳥終生配對,並共同防禦巢的入侵者,共同孵卵和育雛。每窩可產2~6個卵。當幼鳥可以飛行之後,幼鳥會聚集在樹冠上層,甚至可多達上百隻,分別等待自己的親鳥餵食;42~56天後幼鳥將離巢並開始獨立生活,而親鳥也會離開並進行換羽。年輕的粉紅鳳頭鸚鵡頭2~3年將不會繁殖,會成群到處流浪。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鳳頭鸚鵡科 (Family Cacatuidae)
|
馬島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racopsis vasa
體長50公分。體型相當大,除了喙、尾羽和腳為灰色,眼睛周圍和蠟膜褐色,身體其他部分皆為黑色。
共3亞種,分布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可摩多島(Comoro Islands),出現海拔1,000公尺以下。
棲息於森林和熱帶的疏林。常成小群活動,但在覓食地或休息地有可能聚集成大群,以樹頂上的果實、堅果、漿果和種子為食。曾在枯木的枝條上休息;飛行於樹冠上方,振翅速度慢,似烏鴉。繁殖期10~12月,巢築於大樹枝的樹洞內。因人類的大量捕食和棲地遭受破壞,此種鳥類的生存遭受很大的威脅。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藍頭綠鸚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3-4;頰鱗2列,上列為4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4-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稍圓形到截形。稚魚(大約 8 公分以內)體呈黑褐色,體側有數條白色縱紋。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多變異,體色為一致為暗棕色到淡棕色(有些個體之背、腹側為紅色);體側鱗片具暗色緣,尤其在體前半部之鱗片更是顯著;尾柄部有或沒有淡色區域;尾鰭基部具一大暗斑點(有些個體沒有);胸鰭暗色,但後半部透明。終期階段(TP, Term...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