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藍頭綠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3-4;頰鱗2列,上列為4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4-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稍圓形到截形。稚魚(大約 8 公分以內)體呈黑褐色,體側有數條白色縱紋。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多變異,體色為一致為暗棕色到淡棕色(有些個體之背、腹側為紅色);體側鱗片具暗色緣,尤其在體前半部之鱗片更是顯著;尾柄部有或沒有淡色區域;尾鰭基部具一大暗斑點(有些個體沒有);胸鰭暗色,但後半部透明。終期階段(TP, Term...
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上齒板於IP期無犬齒,TP期則具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8(7);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4鱗。胸鰭具13-15(14)軟條。尾鰭於幼魚為截形,成魚微凹、雙截形或半月形。稚魚體呈黑褐色,散佈白色斑點;尾柄紅褐色;尾鰭淡色而透明,尾鰭基部具半圓形之白斑,斑之上下緣各具一黑斑。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紅棕色;鱗片具深褐色斑點,但尾柄部之鱗片則無此特徵;頭部色澤較鮮麗些;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rigops habroptilus
體長63公分。喙、腳灰色。頭頂至背部為淡綠色,雜有褐色細斑點;尾羽褐色,並有暗褐色斑紋。臉、喉、胸、腹至尾下覆羽皆為黃色。
僅分布於澳洲東部的紐西蘭,現在只剩下小界線島(Little Barrier Island)及鱈魚島(Codfish Island)兩個族群。
棲息於森林和灌木叢。鴞鵡和其他鵡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是牠是夜型性,而且在地面活動,是唯一一種完全不會飛行的鵡,也是體重最重的鵡。鴞鵡是在沒有地面掠食者攻擊或吃蛋的環境下演化出如此特殊的生態習性,但現今因人為帶進歐洲鼬、鼠類及其他掠食者到紐西蘭,本種已從大陸消失,最後的繁殖族群僅存在於史都華德島(Stewart Island),但數量急遽下降;1980年代中期,所有僅存的族群被人類移到沒有掠食者存在的鱈魚島。平時單獨活動;繁殖期開始於夏末,雄鳥會聚集在傳統的交配場所(Leks)並大聲鳴叫,甚至遠自1公里處還可以聽見,以吸引雌鳥與其交配。巢築於洞穴或濃密的植群中間,每窩可產2個卵,雌鳥單獨孵...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sittacus erithacus
體長33公分。除了尾羽紅色之外,身體其他部分皆為灰色。
共2亞種,分布於非洲中部,由非洲西北岸至東部的肯亞、坦尚尼亞。
棲息於低海拔森林、熱帶的稀樹大草原的樹林、紅樹林。夜間棲息於油棕櫚葉上,甚至成5,000隻的大群,同一株樹上可發現100隻以上的灰鵡。白天時會成小群離開,並循固定的路線在雨林或造林地內以棕櫚堅果為食。叫聲是響亮、沙啞而有節奏的哨音。巢築於樹洞,巢分布鬆散,每對成鳥佔領一棵巢樹。每窩可產2~4個卵,雌鳥單獨孵卵,但雄鳥會幫忙育雛。灰鵡因善模仿人類說話而被人類大量捕捉作為籠中鳥。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紅頸擬隆頭魚或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seudolabrus eoethinus (Richardson, 1846)
體延長,側扁;吻尖;口小;尾截平;體色為橙色至紅色;雄魚眼上下緣各具1條相對的弧線;頭部具一暗縱線達背鰭中部下方,另一暗縱線沿眼下緣延伸達胸鰭基部;體側具白點隨成長而逐漸消失;體長可達25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
棲息於珊瑚礁區的肉食性魚類。
供食用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隆頭魚科(Family Labridae),Wrasse Fishes
紅尾鳳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lyptorhynchus magnificus
體長50~61公分。雌雄鳥皆有明顯的頭冠,飛行降落時、警戒或興奮時皆會將頭冠舉起。雌、雄鳥全身皆為黑色。雄鳥喙黑色,尾羽外側紅色;雌鳥喙淡楬色,尾羽外側褐色格狀斑紋,胸、腹部具褐色橫紋,頭部和肩部具褐色斑點。
共5亞種,分布於澳洲北部和西部,內陸族群孤立。
棲息於灌叢、開闊樹林、河岸森林。棲息於熱帶的稀樹大草原的紅尾鳳頭鵡,會成多達100隻的大群游牧覓食,但森林內的族群則較少聚集成群,多成對或成家庭小群活動。成群覓食,以種子為主要的食物,覓食時會用喙撥開堅果,將外殼撒撥於樹周圍的地面上。巢築於樹洞,近年來因森林砍伐導致巢樹的缺少。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鳳頭鵡科 (Family Cacatuidae)
藍冠短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riculus galgulus
體長12公分。尾短,喙灰色,腳橙色。頸背具橙色橫帶,腰至尾上覆羽紅色。雄鳥頭頂藍色,胸部紅色;其他部分則為綠色。雌鳥頭頂藍色不明顯,其他部分為綠色。
分布於洲東南部,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蘇門達臘島、婆羅洲和鄰近島嶼。
棲息於低海拔的稀疏林地、造林地、果園和花園。夜間或白天休息時會倒掛在枝條上,此為其命名的由來;倒掛時兩腳合併,身體拱起,使得頭部在腳的背後。於樹頂上方飛行,快速振翅,發出呼呼的聲響。多在開花的樹木或灌叢上覓食,以花蜜、花朵、果實、種子和小型昆蟲為食;吃過黏的食物之後,例如花蜜,會不斷的在樹葉和枝條間磨擦喙部。當其沿著植物攀緣而上的時候,會跨大步前進並轉動整個身體,用喙抓住細枝,並像啄木鳥一樣以尾羽支撐身體的重量。繁殖期1~7月,巢築於活木或枯木的樹洞內,雌鳥會利用尾羽將樹葉帶入巢內,作為內襯用。常被人類捕捉成為籠中鳥。
鳥綱(Class Aves)
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白環嘴鵯(台灣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頂與頸後石板灰色,前額白色,臉黑色,臉頰與耳羽有數條白色細紋,喙粗厚而短,白色或黃白色。身體背面顏色較腹面深,背部及翼的覆羽橄欖綠色,腰部及尾上覆羽帶有黃色,初級飛羽暗棕色有橄欖綠色羽緣,尾羽橄欖黃色尖端有寬的暗褐色塊。下顎與喉部黑灰色,下喙基有一白斑,前頸有一白色頸環,胸部與脇部橄欖綠色,腹部與尾下覆羽黃色,跗蹠與趾肉褐色。兩個亞種的差異在於台灣亞種的頭是灰黑色,尾羽末端暗褐色,而指名亞種的頭黑色,尾羽末端黑色。
黃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外形相同。體型很小,頭圓大,翼型圓短,尾中等長度。頭頂與腰棕橘黃色,眼先淺褐色,白色眉線很長,喙黃白色,身體背面及翼的覆羽深橄欖黃色,大覆羽黑色。翼暗褐色,初級飛羽黑色,基部外側羽緣白與橘黃色,次級飛羽外側羽緣主要是橘褐色,有白色羽端,尾羽灰棕色,外緣褐橘色。下頦、喉部黑色,胸部、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黃白色。跗蹠與趾肉褐色。
雙色青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olbometopon bicolor (Rüppell, 1829)
體延長;幼魚的頭部是紅色,身為白色,背鰭前端有1大黑斑,外緣鑲上橙色;雌魚則體為淺紅褐色,鱗片上有5~8條短而不規則之黑帶分布;雄魚的體色為深藍綠色;鱗片外為橙色,胸鰭為紫黑色;腹鰭為黃色,外緣為綠色,雌雄體色不同;體長可達60公分。
夏威夷、南日本、菲律賓、印度──太平洋。
棲息於珊瑚礁區的肉食性魚類。
供食用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哥魚科(Family Scaridae),Parrot Fishe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