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有恃不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昔日我先祖周公和齊國先祖姜太公輔佐成王時,曾立下『世世子孫,無相害也。』的盟誓,並且保存在盟府裡。齊桓公在世時也盡力在協調解決諸侯間的問題,遵守盟約精神。您即位時,諸侯們都相信您也會遵守先王的盟約,由於我們相信您會信守互助不相攻的盟約,所以一點也不害怕。」齊孝公聽了以後便撤兵回國。後來「有恃無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有依靠而無所顧忌。
伍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春秋時代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位霸主。漢.王充《論衡.自紀》:「堯舜之典,伍伯不肯觀,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讀。」也作「五霸」、「五伯」。
存亡繼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瀕臨斷絕、滅亡者,繼續存在。《穀梁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三》:「齊桓南服彊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存亡繼絕,功為伯首。」也作「繼絕興亡」、「繼絕存亡」。
覆雨翻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翻雲覆雨」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杜甫〈貧交行〉(據《全唐詩.卷二一六.杜甫》引)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1>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注解〕 (1) 管鮑:管夷吾與鮑叔牙。管夷吾(?∼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鮑叔牙,春秋齊大夫,生卒年不詳。少與管仲友善,知管仲賢而貧,分財多與。後鮑叔牙事齊桓公,管仲事公子糾,公子糾死,管仲囚,鮑叔牙乃薦管仲於桓公,佐桓公成霸業。世多稱其知人而篤於友誼。鮑,音ㄅㄠˋ。
見異而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異思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管子.小匡》篇中,記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淨的地方、農民一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麼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干擾而改變他們的意志。後來「見異思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見異物而遷焉」演變而出,比喻意志不堅定。
視死若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視死如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管仲做齊國宰相三個月時,曾針對官員的才能優劣向桓公提出意見,他認為:隰朋善於言辭進退,可以立為大行;甯戚善於開墾種植,開發地利,可以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善於領兵,能夠激勵士氣,讓士兵們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
流芳萬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流芳百世」。見「流芳百世」條。01.北齊.無名氏〈鄉老舉孝義雋脩羅碑〉:「鐫石壹朝,千代美哉。流芳萬古,跡絕當今。」
 
恍然始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找了一個精通秦代八種書體的魯姓書生來看。書生說:「這些字是大篆,不是現在通行的文字。這九個字是:『齊桓公會於葵邱歲鑄』。」曲阜令就將這件春秋時代的古物獻給裴丞相,好古的裴丞相視之為寶物。有一天,裴丞相設宴和門生聚會,大家圍著看這件古寶,讚美之聲此起彼落,只有劉蛻認為那不是古寶,而是近代的贗品。裴丞相很不高興,要劉蛻說出理由。劉蛻說:「齊侯小白死後,諡號是「桓公」。他九合諸侯,完成霸業。葵邱之會是第八盟。當時齊侯尚健在,是不可能用諡號稱呼的。」裴丞相聽了,「恍然始悟」,令人把盎擊碎,和門生們繼續把酒言歡。「恍然大悟」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恍然始悟」演變而出,用來指猛然醒悟過來。
末大不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尾大不掉」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陳、蔡,不羹。使弃疾為蔡公。王問於申無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對曰:「擇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鄭莊公城櫟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焉,至于今賴之。臣聞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親不在外,羈不在內。今弃疾在外,鄭丹在內,君其少戒。」王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鄭京櫟實殺曼伯,宋蕭、亳實殺子游,齊渠丘實殺無知,衛蒲、戚實出獻公。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宋襄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宋國的君主。(西元?~前637)名茲父,宋桓公之子。好言仁義,繼齊桓公為盟主,為春秋五霸之一,與楚戰於泓,受傷而卒。在位十四年,諡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