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72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我的教育信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的教育信條〕係美國實驗主義哲學家及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一八九七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全部信條共分為五則,分別論及杜威對重要教育概念的闡述。第一條闡述教育為何:杜威相信一切教育的進行,都離不開個體對其民族社會意識的參與;杜威認識到教育歷程係奠立在二個堅實的開端上,其一為社會,其二為心理。社會提示給受教者經驗重組的材料;心理的發展則成為受教者明確的教育對象。第二條討論學校為何:學校往往成為社會組織系統之外的一個團體,因而忽略了學校的社會功能。杜威明確地指出,由於教育是一社會歷程,故而學校就是此一社會歷程中的一部分;學校為社會組織的論點,為杜威當時極力鼓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靶的中心。如:「眾矢之的」。
目標,心中想到的地方。如:「標的」、「目的」。
確實的。如:「他的確是個好人!」、「那本書的確是我的。」
表所屬的介詞。如:「我的書」、「他的妹妹」、「公園裡的花」。
形容詞語尾。如:「美麗的」、「可愛的」、「帥氣的」、「認真的」。
人稱代名詞。如:「開車的」、「走路的」、「賣花的」、「忙碌的」。
副詞詞尾。如:「慢慢的走」、「高高的飛」、「好好的讀書」。
語尾助詞。如:「這是難免的」、「這是不可以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只限於口語單用。如:「教書」、「教琴」、「我來教你」。
傳授、訓誨、指導。如:「教學」、「教育」、「教授」、「教誨」、「教訓」。
宗教:利用人類對於宇宙、人生的神祕所發生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意識形態。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使、讓。如:「真教人失望!」、「教他回去吧!」
禮儀、規矩。如:「禮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詞。第一人稱代詞。用於自稱。如:「自我反省」、「我是一個小學生。」
自稱己方。如:「我方」、「我國」、「我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產。如:「生育」、「生兒育女」。
使存活、長大。如:「育嬰」、「育幼」。
栽培、教導。如:「教育」、「訓育」、「培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誠實。如:「信用」、「誠信」、「失信」。
可靠、不懷疑。如:「信任」、「信賴」、「信譽」、「相信」、「可信度」。
崇仰。如:「信仰」、「信念」、「信徒」、「信奉」。
隨便、任意。如:「信步而行」、「信口開河」、「信手拈來」。
書札、函件。如:「書信」、「信件」、「掛號信」。
消息。如:「音信」、「報信」、「信息」、「喜信」。
憑證。如:「信物」、「印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的小枝。如:「柳條」、「藤條」。
狹長的東西。如:「布條」、「麵條」、「金條」、「線條」、「油條」。
款目、項目。如:「法條」、「條款」、「條例」。
次序、系統。如:「井井有條」。
量詞: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一條魚」、「兩條線」、「三條香菸」、「五條裙子」。B>計算文書分項的單位。如:「民法共有一二二五條。」
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教導培育。《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一種有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以支應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
信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條」原是一個宗教名詞。在基督教中,信條指一套有系統且富權威的陳述,其內容是信徒所應相信的基本信念。如使徒信條(the Apostles' Creed)的內容即是耶穌的十二門徒所持有的宗教信念,如相信全能的上帝、耶穌是上帝之子、由聖母童貞瑪麗亞(the Virgin Mary)所生、死後三天復活、最後審判日時會審判所有復活起來的人等。
  在基督教的儀式中,信條是在信徒受洗時所要表白的宗教信念。在很多的宗教儀式中,信條的宣讀也是其中的一步驟。
  在政治活動中,某些政治信念為人所深信且不加懷疑者,可稱之為「政治信條」。引申以後,這個字也用於專業性的信念中,如杜威(Jo...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