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9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經書。《文選.江淹.雜體詩.鮑參軍》:「堅儒守一經,未足識行藏。」《文選.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嘗鑽厲求學,而一經不治。」
2.經歷某種行為或過程。《紅樓夢》第四六回:「凡出入銀錢事務,一經他手,便剋嗇異常。」《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一經查出,是要重辦的。」
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學識涵養的重要,遠勝過家財萬貫。《漢書.卷七三.韋賢傳》:「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梁書.卷二五.列傳.徐勉》:「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又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詳求此言,信非徒語。」
一經,損一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經脈。治病時,藥物對某一經脈有利,可能對另一經脈則有害。引申為管了這個,就管不了那個。比喻顧此失彼,難以兼顧。《紅樓夢》第七一回:「若太老實了,沒有個機變,公婆又嫌太老實了,家裡人也不怕,若有些機變,未免又治一經,損一經。」
皓首一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年老還持續地鑽研經書。《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便如師父平日無書不讀,直是皓首一經,也不得一名半職。」
一經之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朝韋賢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等經書,為鄒魯大儒,其子多為官,四子玄成更以明經而位至丞相,當時鄒魯有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見《漢書.卷七三.韋賢傳》。後用以比喻留給子孫財富,不如傳以聖人典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單個、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全、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短暫或略微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聞一聞」。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一旦。表示假設的語氣。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織布機或編織物上的直線,稱為「經」。
連接地球南、北兩極的假想直線。如:「東經」、「西經」。
常常。如:「經常」。
具有典範地位的著作。如:「易經」、「四書五經」。
記載宗教教義的書籍。如:「佛經」、「聖經」、「可蘭經」。
女性月經的簡稱。如:「經期」、「停經」。
從事、謀劃。如:「經商」、「經營」。
歷、過。如:「經過」、「經驗」、「經年累月」、「身經百戰」。
治理、管理。如:「經國大業」、「經世濟民」。
縊死。如:「自經而死」。
人體的脈絡。如:「經脈」、「經絡」、「七經八脈」。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儒家典籍及文字形、音、義方面的著作。如:「經部」、「經、史、子、集」。
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故事據說,唐僖宗時,有一個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名叫崔瀣的,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有特殊關係吧?」有人更進一步的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
高瞻遠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其廣,就如窮人一般。錢財方面的貧窮是使人家徒四壁,學識方面的貧窮則使人腹笥甚窘。所以對於許多儒生「一經為是,何須博覽」的說法,王充也有所抨擊。他認為一般人都希望待在光線明亮之處,而不希望待在幽閉陰暗的地方,也希望自己能居於高處,視野無限寬廣,學識的追求亦須以此為目的,若能博覽廣納豐富的學識,內心將有如充滿陽光的屋室,光亮無比,胸懷亦將開闊。但若封閉心智,執意於狹隘而單一的學問,不願使識見廣博,那就像是毫無生氣的死人一樣。後來這段文字中的「高瞻」被截取出來,用來形容識見廣闊。 「遠矚」則是出自北魏.張淵〈觀象賦〉(見收於《魏書》本傳)。張淵,史書云:「不知何許人。明占候,曉內外星分。」即言此人...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弘明集.卷一○.南朝梁.王靖.答釋法雲書難范縝神滅論》:「弟子江淮孤身,不學無術。雖復從師北面,一經不明,縱憶舊文,豈伊髣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