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認為羞恥。晉.干寶〈晉紀總論〉:「先時而婚,任情而動,故皆不恥淫逸之過。」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古之君子,蓋恥得之而弗能治也;不恥能治而弗得也。」
不恥下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新唐書.卷一六二.列傳.獨孤及》:「然則多聞闕疑,不恥下問,聖人之心也。」《老殘遊記》第七回:「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宗旨何如?」
恬然不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過錯卻不以為恥。也作「恬不知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認為羞辱。[例]不恥下問
剛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一意孤行,自以為是,自矜自是,固執己見,師心自用,獨斷專行反義:不恥下問,從善如流,從諫如流,虛懷若谷辨似: 愎,音ㄅ|ˋ。任性、固執。不可寫作「復」。 「剛愎自用」及「師心自用」都有固執己見,不接受他人意見的意思。 「剛愎自用」側重於態度強硬、任性而固執;「師心自用」則自以為是而固執。 剛愎自用 師心自用 辨似例句 ○ ○ 當主管的切忌~,才能察納雅言。 ○ ㄨ 這個人素性~,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破的、舊的。如:「敝帚自珍」、「棄之如敝屣」。《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宋.錢公輔〈義田記〉:「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
恬不知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了過錯卻安然不以為羞恥。《明史.卷二二○.曾同亨傳》:「此中多闇修,非可概斥。即使陽假名義,視呈身進取、恬不知恥者,孰愈哉?」也作「恬然不恥」。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漢末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次,才得見。◎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後用「三顧茅廬」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初出茅廬」
朝秦暮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 宋.晁補之〈海陵集序〉(據《雞肋集.卷三四》引)戰國異甚,士一切趨利邀合1>,朝秦而莫楚不恥,無春秋時諸大夫事業2>矣。而言辭始專為賢,雄夸虛張,聽者為奪,雖義理皆亡而文章可喜,以其去三代春秋時猶近也。 〔注解〕 (1) 邀合:迎合。 (2) 事業:指春秋時,士大夫以文章宣揚義理的胸懷。(二) 宋.晁補之〈北渚亭賦〉(據《雞肋集.卷二》引)今我與客論古人則知迷屬,有感而歔欷1>,豈不重惑也哉?仕如行賈2>,孰非逆旅3>?託生理4>於四方,固朝秦而莫楚,曾無必於一笑,尚何知乎千古! 〔注解〕 (1) 歔欷:音ㄒㄩ ㄒ|,悲嘆。 (2) 行賈:經商、做買賣。賈,音ㄍㄨˇ。 (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