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7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臣不守臣道。如:「好好的一個國家,落得君不君、臣不臣的,哪有強盛的可能。」《論語.顏淵》:「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三國演義》第一三回:「郭汜不臣,監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則駕被擄矣。」
2.不稱臣屈服。漢.桓寬《鹽鐵論.夲議》:「匈奴背叛不臣,數為暴於邊鄙。」《新唐書.卷一○○.列傳.裴矩》:「今乃不臣,先帝疾之,欲討之久矣。」
3.不以臣禮相待。表示恭敬。《禮記.學記》:「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
不臣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忠背叛的心。《三國演義》第三回:「後又結託朝貴,遂任顯官,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
五暫不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虎通義.王者不臣篇〕云:「王者有暫不臣者五,謂祭尸、授受之師、將帥用兵、三老、五更。」古代君王對於五種特別職務的人,不以臣禮待之,以示尊重,分述如次:
1.祭尸:「不臣祭尸者,方與尊者配也。」古人祭祀先祖,以人代表所祭的祖先曰尸,後世始改用畫像代替而廢尸。祭尸即祭主之意,祭主為神的代表,故應敬重,若不待之以臣。2.授受之師:「不臣授受之師者,尊師重道,欲使極陳天人之意也。」〔禮記.學記〕亦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師者為道之代表,不以臣禮待師,含有「重道」、「尊師」及「敬學」之意。3.將帥用兵:「不臣...
不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虎通義.王者不臣篇]云:「王者所不臣三何也?謂二王之後,妻之父母,夷狄也。」古時君王對待三種人特別禮遇,不以臣禮待之。一為二王之後,二為妻之父母,三為夷狄之君。分述如次:
1.二王之後:「不臣二王之後者,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二王」指夏商二代之王,商湯滅夏,分封夏之後裔,到了周代,夏之後代受封於杞地。武王滅紂,亦分封殷之後代於宋,以示興滅繼絕之義。秦襄王滅東周,同君之後代並未受封,周就斷絕了祭祀,因此只稱二王之後。又「三統」指三代之正朔,夏正建寅為人統,殷正建丑為地統,周正建子為天統。三代之王,建立正朔,統一天下之曆法,其功厥偉。故後世君王,不以臣禮待二王之後,以示尊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服從。如:「臣服」。《韓非子.五蠹》:「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國,境內之民,莫敢不臣。」
雷厲風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據《全唐文.卷五四八.韓愈》引)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四海之內,莫不臣妾;南北東西,地各萬里。自天寶之後,政治少懈,文致未優,武剋不剛,孽臣姦隸,蠹居棋處,搖毒自防,外順內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孫,如古諸侯自擅其地,不貢不朝,六七十年。四聖傳序,以至陛下,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乾轉坤,關機闔開;雷厲風飛,日月所照;天戈所麾,莫不寧順;大宇之下,生息理極。
執迷不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依吾愚見,不若速回兵馬,轉達天聽,言姬周並未有不臣之心,各安邊境,真是美事。若是執迷不悟,恐蹈聞太師之轍,那時噬臍何及!」
不辨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神之所福也。」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庚午,盟而入,館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宮。逐不臣者七人。周子1>有兄而無慧2>,不能辨菽麥3>,故不可立4>。 〔注解〕 (1) 周子:指晉悼公(西元前586∼前55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周。襄公曾孫。在位期間施行仁政,大會諸侯,使魏絳和戎,又與楚國爭奪鄭國。在位十五年。 (2) 慧:聰明才智。 (3) 菽麥:豆子和麥子。 (4) 立:指立為國君。
名正言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輒想要請孔子主持政治。於是子路問孔子:「如果您去主政,要先從哪裡下手?」因為衛國正處於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名實錯亂的局面,孔子根本無意輔佐出公,所以說:「如果非做不可的話,就從正名入手吧。」並且說出「名不正,則言不順」,意思是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而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後來「名正言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不容置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