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33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義而言,指所有介於初等與高等之間的教育,包括過去的初級中學、師範學校,現在的高級中學和各類職業學校等。狹義則專指在小學教育基礎上,實施普通文化陶冶,奠定研究高深學術基礎的教育。
中等教育三分制(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等教育三分制是英國戰後持續至一九六○年代中期的中等學校的主要型態,即文法中學、現代中學及技術中學三種學校,均係依據[一九四四年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1944)設置,而當時的小學畢業生則依據其參加「十一歲考試」(ll+exam.)的成績,來決定其進入哪種類型學校。文法中學主要係提供學術課程,學生以繼續升大學為目標;現代中學則提供普通教育至十六歲義務教育期滿為止;技術中學雖然也提供學術課程,但較強調技術科目。
  此種三分制的中等學校制度,在一九六○年代中期由於被批評具有過早分化以及機會不均等的缺點,放在工黨政府鼓吹並頒布種種規定及通過法案等強制措施下,進行了改制...
  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於一九一一年成立中等教育改造委員會(Commission on 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網羅當時全國教育界領袖,分成十六組,並由十六組主席會同數名權威學者,另行組織審查委員會(reviewing committee)。經六、七年之研究,於一九一八年提出報告,並由美國聯邦教育署刊布,名為[中等教育改革基本原則](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而為美國教育史上最有名的、且引用最廣的文獻之一。此一文獻,提出的七項中等教育目標,迄今仍為美國乃至於世界各國辦理中等教育的圭梟...
民族普通中等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族普通中等教育是指大陸地區對少數民族實施的普通中等教育。實施機構為普通中學、民族中學以及設在城鎮重點中學的民族班。學制分三年制、六年制不等。除按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畫進行教學外,並採用符合當地民族和地區特點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在民族聚居區的普通中等學校中,有語言和文字的民族,一般使用雙語、雙文教學。在西藏、新疆、內蒙等地的中等學校中,初中階段以使用本民族語文為主進行教學,高中階段以使用漢語文為主進行教學。一九九三年,全大陸地區接受普通中等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有三百一十三萬七千人。
中等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一級教育,包括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從辦學形式看,這兩類中等教育皆有全日制和業餘之分,後者以成人為主要對象,故亦稱成人中等教育;從層次結構看,中等教育居初等教育之上,高等教育之下,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三者加上學前教育共同組成學校教育體系。實施中等教育的學校是各類中等學校。其中,實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有全日制普通中學和各種業餘中學,並以前者為主。普通中學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新生以及為社會培養具有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後備力量的雙重任務。中等專業學校包括各類中等技術學校和中等師範學校,擔負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培養中等專業技術人員的任務。中等教育的品質...
  美國詹森總統(L.B. Johnson)於一九六五年四月十一日,在他幼年接受教育的地方,德克薩斯州石牆鎮(Stonewall, Texas)一所單室學校(one-room school-house),簽署了〔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此法案旨在以美國為數不少的處於文化不利地位的學童為對象,由聯邦政府提撥經費,以便改善其教育環境,從而滿足其教育需求。
  〔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是詹森總統用以「對抗貧窮的戰爭」(the War on Poverty)施政計畫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以經費補助全美的中小學,全面提升國民的教育水準,俾便達成其建立「大社會」的理想。唯為避免過去許多經費補助計畫...
  比利時國會訂定通過的[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九日關於中等教育一般結構與組織法],與一九五七年訂頒的中等教育體制相較之下,其主要目的在於加強基礎學科的普通知識之教學,以及延遲分流學習的職業定向之年段。新舊學制之間,由初級、高級的兩階段各三年,更改為觀察、輔導、定向的三階段各二年;進路分流由普通、技職二途徑,更改為普通、技術、職業、藝術四途徑;職業定向由十二歲延遲至十四歲,即四途徑教育的觀察期具有共同的科目與活動,惟職業類自第二年起即可有一些特殊科目與活動的教學。中學之設置,有第一階段單設,第一、二階段合設,與第二、三階段合設等三種方式。該法案且允許各種階段畫分、分組選修、調適補救等實驗性質與臨時性...
中等教育結構(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等教育結構是對中等教育階段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設置的總稱,大陸地區的中等教育結構由全日制普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及技工學校構成。
  全日制普通中學包括初中三至四年和高中二至三年。其任務是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也為社會提供合格的勞動力。
  中等職業學校(簡稱職校)包括農業中學、職業中學和其他職業學校等,是實施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的中等學校。其任務是培養具有相當普通高中文化水準,並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勞動後備力量和技術後備力量。中等職業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一般為三年。
  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培養中等專業人才。分為...
德國威瑪共和時期中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威瑪共和時期中等教育,是指第一次大戰結束後至第三帝國(the Third reich)興起前,威瑪共和時期(1919~1933)德國的中等教育。該時期的中等教育是建基在一九二○年新設的四年制基礎學校(Grundschule)之上。此時期中等學校共分五類:(1)文科中學(Gymnasien)或稱大學預科,修業年限九年,主要課程包括有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數學、歷史、地理、宗教及科學等科目;(2)文實中學(Realgymnasien),修業年限六年,是一種拉丁科學學校,主要課程包括有拉丁文、科學,希臘文為選修,不修希臘文者,則修現代語文;(3)高級實科中學(Oberrealschule),...
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中等教育結構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階段的教育。一九八○年十月七日國務院批准轉發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報告中指出,要使高中階段的教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應當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並舉,全日制學校與半工半讀學校、業餘學校並舉,國家辦學與業務部門、廠礦企業、人民公社辦學並舉的方針。縣以下教育事業應當主要面向農村,為農村的各項建設事業服務。在城鄉要提倡各行各業,廣泛舉辦職業(技術)學校。可適當的將一部分普通高中改辦為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業中學。經過調整改革,要使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在校學生數在整個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幅大增加。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