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8.38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吉、嘉、賓、軍、凶五種禮儀。《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五禮之禁令與其用等。」鄭玄注引鄭司農曰:「五禮,吉、凶、軍、賓、嘉。」《隋書.卷六.禮儀志一》:「周公救亂,弘制斯文,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2.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的禮。《書經.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漢.孔安國.傳:「天次秩有禮,當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以接之使有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的行為規範。如:「禮俗」、「禮節」、「禮法」、「禮儀」。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如:「禮貌」、「敬禮」、「行禮」、「禮賢下士」。
儀式。如:「典禮」、「喪禮」、「成人禮」、「成年禮」。
贈送人家的物品。如:「禮物」、「獻禮」、「送禮」、「禮金」、「禮餅」。
尊敬、厚待。如:「禮遇」、「禮聘」。
禮拜:A>向神行敬拜禮。B>基督徒於星期日集會,敬拜上帝的儀式。如:「星期日是基督徒做禮拜的日子。」C>一個星期為一禮拜,星期日為禮拜日。如:「下個禮拜開始期中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五位。大寫作「伍」,阿拉伯數字作「5」。
數目是五的。如:「五個」、「五子棋」、「五線譜」、「陰陽五行」、「五權憲法」、「五體投地」。
次第是五的。如:「五更天」、「小學五年級」。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49,p.67)。但六書何所指,《周禮》並無說明:「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到了漢代,班固《漢書.藝文志》首先談到"六書"的具體名稱:「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像形、像事、像意、像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後鄭眾、許慎都分別根據劉歆的學說,具體說明了六書的所指。潘重規《中國文字學》(1983, p.36) 指出:「班固漢書藝文志是用劉歆七略做底本的;漢志的說法,可能就是用七略的原文。鄭眾是鄭興的兒子,鄭興是的學生...
各自為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秦蕙田《五禮通考》卷一八一:「今七政既與天同體,而非另為一物,則七政之東升西沒,即其本天之東升西沒也。且使各天之行,各自為政,則其性豈無緩急,而自外至內舒亟之次,如是其有等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次見面時所送的禮物。《書經.舜典》:「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咸執贄以賀,爭拜識之。」
和衷共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和衷」:《書經.皋陶謨》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1>協恭,和衷2>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注解〕 (1) 同寅:同僚,共事的官吏。寅,音|ㄣˊ。 (2) 和衷:同心。 2、「共濟」:《國語.魯語下》諸侯伐秦,及涇莫濟。晉叔向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於秦何益?」穆子曰:「豹之業,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他。」叔向退,召舟虞與司馬,曰:「夫苦匏1>不材於人2>,共3>濟4>而已。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魯人以莒人先濟,諸侯從之。 〔注解〕 (1) 苦匏:一種有苦味的葫...
審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審查討論。《宋史.卷一六四.職官志四》:「博士,掌講定五禮儀式,有改革則據經審議。」
和衷協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和衷共濟」之典源,提供參考。 1、「和衷」:《書經.皋陶謨》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1>協恭,和衷2>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注解〕 (1) 同寅:同僚,共事的官吏。寅,音|ㄣˊ。 (2) 和衷:同心。 2、「共濟」:《國語.魯語下》諸侯伐秦,及涇莫濟。晉叔向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於秦何益?」穆子曰:「豹之業,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他。」叔向退,召舟虞與司馬,曰:「夫苦匏1>不材於人2>,共3>濟4>而已。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魯人以莒人先濟,諸侯從之。...
體大思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姪書以自序〉:「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形容著作規模宏大、構思精密。清.曾國藩〈聖哲畫像記〉:「而秦尚書蕙田遂纂五禮通考,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