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4.01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伏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暗中隱藏埋伏的軍隊。《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操若來,誘之入城,四門放火,外設伏兵。」《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你等他回去之時,聽炮響為號,伏兵齊起,上前掩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器。如:「兵器」、「兵械」、「短兵相接」。
戰士。如:「步兵」、「兵卒」、「兵來將擋」、「單兵攻擊」。
軍隊。如:「揮兵進攻」、「兵強馬壯」、「鳴金收兵」。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的。如:「兵法」、「兵略」、「兵不厭詐」、「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藏。如:「伏兵」、「潛伏」、「伏筆」、「埋伏」、「晝伏夜出」。
賠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例句4 近義 解釋 比喻沒得到好處,還受到二次損失。 出處 三國演義五十五回記載:周瑜向孫權獻計,假借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吳蜀聯姻聯盟以共同對付曹操,等劉備到了東吳後,再把他押為人質,向蜀漢贖回荊州。諸葛亮發現周瑜計謀,他幫助劉備到東吳娶親後再逃回成都,周瑜氣不過帶兵打來,卻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後來蜀國士兵笑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例句 籃球比賽時,阿皓撞人犯規後又辱罵裁判,結果得了個「五犯畢業」,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啊。 近義 偷雞不著蝕把米
偃旗息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追至圍,此時沔陽6>長張翼7>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8>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9>,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注解〕 (1) 雲︰趙雲(?∼西元229),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 (2) 還:音ㄒㄩㄢˊ,隨即、立刻。 (3) 趣:同「趨」。 (4) 圍:戰事的包圍陣勢。 (5) 張著: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 (6) 沔陽:今陝西沔縣東南,因在沔水之陽而得名。 (7) 張翼:字伯恭,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落聯盟的慣例,招致很大的不滿。他在妻子的策劃下,邀集七部酋長,陳設豐盛酒筵,趁大家開懷暢飲之際,出動伏兵,將客人全部殺死。耶律阿保機的雄厚實力足以壓制反對者,他也就在漢人的協助下,建立一個模仿中原的王朝,自稱為帝,國號契丹。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遼英文關鍵字: Liao dynasty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153-155。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百步穿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楚鄢陵之戰,賴其連射連中,阻止晉軍追擊。共王卒,吳侵楚,為急行軍前鋒,司馬子庚繼之。請子庚三處設伏兵,誘敵深入,大敗吳軍於庸浦。 (3) 去:距離。 (4) 百發百中:形容射箭技術高超,亦比喻料事如神;或比喻做事、計謀、用藥等有充分把握,絕不落空。見「百發百中」。〔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史記.卷四.周本紀》
笑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驅趕蚊蠅。城內百姓則是低頭灑掃,完全沒有禍到臨頭的驚慌。司馬懿見狀,以為諸葛亮是要誘敵深入,城內必有伏兵,於是決定暫且退兵。諸葛亮料想司馬懿當會整軍再來攻,便趁著魏軍退兵的空檔,帶著全城百姓與軍士,棄守西城,退入漢中。而他在這場交戰中,不費一兵一卒便以計退兵,不但在當時令人驚嘆,後世更有人作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而諸葛亮在大敵當前時,猶能「披鶴氅,戴綸巾」,「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那一派悠閒瀟灑、處變不驚的風範,也讓後世景仰不已。
拚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豁出性命,不計一切。《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苗酋拚命的領著苗兵投石柱橋來,卻不防一聲炮響,橋下伏兵齊出。」《紅樓夢》第六五回:「倘若有一點叫人過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兩個的牛黃狗寶掏了出來,再和那潑婦拚了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
因勢利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卒亡者過半矣。」乃弃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注解〕 (1) 魏: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後滅於秦。 (2) 趙: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3) 韓: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