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82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承認自己的罪。《後漢書.卷三三.馮魴傳》:「汝知悔過伏罪,今一切相赦,聽各反農桑,為令作耳目。」
2.犯罪處了死刑。《史記.卷四三.趙世家》:「晉國有法,始亂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獨在。」
3.隱伏未發的罪。《漢書.卷九八.元后傳》:「是歲,新都侯莽告長伏罪與紅陽侯立相連,長下獄死,立就國,語在長傳。」
觳觫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惶恐的認罪。《東周列國志》第五二回:「公子宋隨班行禮,全無觳觫伏罪之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承認、承受。如:「伏罪」、「伏法」。《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法的行為。如:「犯罪」、「罪行」、「罪狀」、「罪惡」。
過失。如:「賠罪」、「罪過」。
犯法的、有過失的。如:「罪人」、「罪犯」。
痛苦、苦難。如:「受罪」。
刑罰。如:「死罪」、「判罪」。
責備。如:「怪罪」。
請君入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律。屢決制獄,深文周納,妄殺數千人。武則天稱帝,任尚書左丞,上疏請除李家宗正屬籍。天授二年,被告謀反伏罪,謫嶺南,在路上為仇人所殺。 (2) 來俊臣:西元651∼697,唐萬年雍州人。武后時為御史中丞,治告密之事,性情凶暴殘忍。後以謀反伏誅。 (3) 內狀:朝廷來的公文。 (4) 勘:審問。 (5) 款伏:指老實的承認罪狀。〔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二○九.酷吏列傳.周興》、《資治通鑑.卷二○四.唐紀二○.則天后天授二年》
悔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悔改過失。《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後漢書.卷三三.馮魴傳》:「汝知悔過伏罪,今一切相赦,聽各反農桑,為令作耳目。」
含笑入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欣慰無憾的死去。《後漢書.卷六二.韓韶傳》:「長活溝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舊唐書.卷六一.溫大雅傳》:「若得家弟永康,我將含笑入地。」
認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伏罪、服罪
陰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被人知道的惡事。漢.王充《論衡.禍虛》:「韓非、公子卬有陰惡伏罪,人不聞見,天獨知之。」
切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實開具證明文件,以示負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要他當眾與祖父叩頭伏罪,又當眾寫了孝養無虧的切結。」也稱為「切結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