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20.14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佛所創。主張一切都是不圓滿的,凡是緣起的現象都是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究竟解脫。佛教流傳至今,主要的教學系統:一、上座部佛教,盛行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二、大乘佛教,包括中國佛教及西藏佛教以及日本、韓國佛教佛教信徒分布世界各地,但主要以亞洲為主。
2.佛陀的教法。《西遊記》第八回:「那大聖見性明心歸佛教,這菩薩留情在意訪神僧。」
佛教叢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叢林簡稱叢林,本意指僧伽,即僧俗和合住於一處,如樹木之叢集為林也,相當於今之寺院;後世則特指禪宗的道場,又稱禪林、栴檀林、功德叢林。
  叢林本意僧伽,見〔大智度論〕卷三:「云何名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
  稱功德叢林,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三:「禪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功德叢林者,從果為名,智慧神通四無量等是其功德。眾德積聚說為叢林,定能生之,因從果目,是故說為功德叢林。」
  明大建〔禪林寶訓音義〕:「叢林,乃...
大乘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派別之一。興起於西元初,是從反對小乘佛教的注重自己修行為出發,強調眾生皆可成佛且以自利利他為重。流傳於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如:「雖然大乘佛教起源於印度,信徒卻以東北亞國家的人民居多。」
識(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了別義,心(認知主體)對觸對境界(認知對象)能了識別,故曰識。梵語 ,意譯為「毗那」「毗若南」。 乃「vi」與 合成語,前者義謂分析,後者義謂知,故「識」即:分析對象而認知之能力。
  原始佛教,對於心之多種不同活動並未精細剖解為不同概念,心有時亦稱意,有時亦稱識,心、意、識三語詞混合使用,唯意較重心之思慮,識較重心之認知判斷。部派佛教於心之作用則明顯區分,如〔俱舍論〕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大毘婆娑論〕曰:「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但仍以為「義雖有而體是一」〔俱舍論〕「心即是意,意即是識。」「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大毘婆娑論〕。識所依之...
佛教宗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唐兩代為中國佛學構成時期,而當時的構成是以宗派的形式出現;在中國的佛教宗派主要者有:淨土宗、天台宗、三論宗、律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及禪宗。
  1.淨土宗
  此宗派是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故後世也稱它為淨土宗,又稱為蓮宗。淨土宗立祖之說起於宋代;據〔樂邦文類〕卷三所載,廬山慧遠為蓮社之始祖,其後則有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頤五人繼之。又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教志」記載,四明志磐改立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社七祖。到了明清之際,又加推祩宏為八祖。至清道光間,悟開更加推智旭為九祖、實賢為十祖、際醒為十一祖。此宗的主旨是以行者的唸佛...
智(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音譯為「若那」、「闍那」;又作 「智慧」。〔大乘義章〕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即對各種事物,能斷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捨之能力,特別是對抽象理法之了解與運用。此種能力由主體中之般若慧所發出,故嚴格言,智由慧攝,包攝於慧之作用中,但在一般情形下,智與慧相通,視為同義,或合稱為「智慧」。
  由於智主要是向外境作決斷作用,因此,不同對象有不同所得,不同作用有不同方向,職是之故,佛教經論中智之分類極多。小乘部如:〔發智論〕列一智至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成實論〕列二智、四智、五智、六智、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阿毘曇心論〕列三智、四...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佛教歷史悠久,典籍浩瀚,名相繁多,常使有心學佛之士,望而卻步,無從入門。因此,編纂一套新穎、正確、方便查閱的佛學工具書,實為當務之急。
  慈航法師說:「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個救命圈。」以往佛教偏重慈善而忽略教育、文化,其實三者息息相關,而文化尤為一切之基礎。為使研習佛學之士,能切實把握佛學的精義,於民國73年(1984)4月,由開證法師、傳道法師,以及教界有心人士,共同發起編纂[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期能結合佛教界與學術界的力量,延續佛教文化,以促進佛學研究的風氣。
  為使文化工作能維持長久,遂於77年1月14日成立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以推動編務,並附設佛學資...
上座部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利語系的佛教。現在主要分布地點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國。
音義(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義是解釋古書的一種體裁,包括了辨音與釋義兩部分。在我國,由於漢魏以來小學的發達,因此儒家很早即有經書音義的出現。隨著佛教的東傳,佛經漢譯與誦讀的需要,佛經音義也隨之產生。劉宋時 ,慧叡有〔十四音訓敘〕、北齊道慧有〔一切經音〕,惜均已亡佚。隋唐為佛教全盛時期,佛典卷帙浩繁,據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所載,經律論三藏已計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佛經翻譯語彙的劇增,意譯、音譯語詞數量龐大,若不施以注音釋義,必然造成讀誦傳法的困難,因此,佛典音義數量遞增。這些佛經音義就內容而言,可大別為:音譯部分的音譯、義譯部分的音義及咒與證音三類;而依體制論,則可分為:(1)音義隨函,如五代.可洪〔新集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