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1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和道教。因為佛教由釋迦牟尼佛創立,而道教尊老子為教主,所以用佛老來代表佛教和道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簡稱。佛教徒對得道者的敬稱,也可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到真解脫。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流行至今,信徒廣布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主。
如佛陀一般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仿佛:似乎、好像。或作「彷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動輒得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焚膏繼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元。貪多務得,細大不捐4>。焚膏油以繼晷5>,恆兀兀6>以窮年:先生之於業可謂勤矣。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 〔注解〕 (1) 六藝:儒家的六經。指詩、書、易、禮、樂、春秋。 (2) 披:翻閱。 (3) 百家之編:諸子百家的典籍。 (4) 細大不捐:大小兼容並收,皆不拋棄。 (5) 焚膏以繼晷:膏油,燈油,此指燈燭。晷,日光。 (6) 兀兀:音ㄨˋ ㄨˋ,勞苦不息的樣子。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憤世嫉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憤世嫉俗」原作「憤世嫉邪」。韓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陽人。尊崇儒術,排斥佛老,通六經百家之學,創作頗多,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個性耿直,直言極諫,因而一再的被貶官,但不論治理那個地方,總是留下很好的治績,深受百姓愛戴。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讓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著文字,把志向和生命發揮到極致,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一掃南北朝以來形式主義為主的浮華文風。帶動了文學上的改革,不僅影響了當代,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宋代,振興了散文,稱之為「古文運動」。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
義正辭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窗下,寒燭青熒如熠爚。病眸昏澀乍開緘,燦若月星明錯落。辭嚴意正質非俚1>,古味雖淡醇2>不薄。千年佛老賊中國,禍福依憑群黨惡。拔根掘窟期必盡,有勇無前力何犖。乃知二子果可用,非獨詞堅由志確。朝廷清明天子聖,陽德彙進群陰剝。大烹養賢有列鼎,豈久師門共藜藿。予慚職諫未能薦,有酒且慰先生酌。 〔注解〕 (1) 俚:鄙俗。 (2) 醇:音ㄔㄨㄣˊ,精純。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同樣的精神,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符讀書城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
異曲同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異曲同工」原作「同工異曲」。「曲」指曲調,「工」指巧妙。韓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其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自嘲。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學業要精進,就要勤勉;學業之所以荒廢,就是因為嬉戲。」學生卻回說:「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作品的旨趣,及得上《莊子》、《楚辭》的宏肆深奧,寫作技巧也如同《史記》般豐富,能力比得上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內容豐富,文筆豪放。您如此努力,卻屢次被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