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4.34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侵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侵犯騷擾。如:「政府公布護漁執法線,以防範外國船隻越界侵擾。」《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侵擾朔方,殺略吏民甚眾。」《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正合著古人笑話,髭髯不仁,侵擾乎其旁而不已,於是面之所餘無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弄亂、使失條理。如:「擾亂」、「干擾」。
亂。如:「紛擾」、「擾擾」。
打擾:麻煩別人時表示感謝或歉意的說法。如:「打擾您了,真不好意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奪取、進犯。如:「侵略」、「侵奪」、「侵占」、「侵害」、「入侵」。
逼近、迫近。如:「侵曉」。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到風聲和鶴鳴,都以為是敵兵。語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後用「風聲鶴唳」形容驚慌疑懼,自相侵擾。 △「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草木皆兵」、「草行露宿」
明哲保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奉宣王。這是「明哲保身」的原義。後來這句成語的語義開始偏向「保身」,明哲的目的是為了保全自身免受外界侵擾,把自身利益得失置於最優先,為了達此目的,可以放棄原本該堅持的原則。例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第一二齣,提到伍子胥報了楚國殺父之仇說:「但大仇既報,吾願已畢。今欲飄然去國,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這裡的「明哲保身」顯非原來用法,於是「明哲保身」這句成語就從原來積極贊頌的意義,一轉變成消極退守的意義了。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載:在中國漢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西漢武帝時,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所以反對議和,主張用兵。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
顛沛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3) 霜蝗:霜害和蝗災。 (4) 饑饉荐臻:指連年災荒。荐臻,連續不斷。 (5) 猾夏:侵擾華夏。猾,音ㄏㄨㄚˊ。 (6) 姦軌:犯法作亂。 ◎2《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3《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朕既不明,變異數見,歲比不登,食廩空虛,百姓飢饉,流離道路,疾...
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歸屬,必當隆中興之功,復配天之美。……」 〔注解〕 (1) 羌胡猾夏:指姚萇率領西北方的少數民族侵擾中原。羌胡,泛稱中國西北方少數民族。猾,音ㄏㄨㄚˊ,侵擾。 (2) 晏駕:古代皇帝死亡的諱稱。 (3) 鞠:通「鞫」,窮盡、完全。
化險為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吐蕃本是中國西部古老游牧民族羌人的一支,早就和中原的漢人有往來,唐朝時的接觸亦頗為頻繁,太宗貞觀年間,更與唐宗室通婚和親。安史之亂後,唐的國際地位出現了變化,西南防務無暇顧及,自此邊疆民族常乘機侵擾邊境。代宗廣德元年,吐蕃一度攻入長安,使代宗東逃至陝州,後在郭子儀的領兵抗禦下,吐蕃雖然退兵,卻仍時常威脅京畿重地及隴右、劍南諸地。大曆十二年,吐蕃又來犯,朝廷派崔寧應戰,告捷,據史書載:「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 韓雲卿〈平蠻頌〉一文即記此事。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當,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自新者得到適合的嘉勉,「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侵擾。《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西侵羌戎,東摘濊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