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俗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世俗流風或庸俗之事。南朝宋.謝鎮之〈與顧歡書折夷夏論〉:「但久迷生死,隨染俗流,蹔失正路,未悟前覺耳。」《舊唐書.卷一六五.柳公綽傳》:「以銜杯為高致,以勤事為俗流,習之易荒,覺以難悔。」
2.庸俗短見之輩。唐.韓愈〈薦士〉詩:「俗流知者誰,指注競嘲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液體移動。如:「流動」、「奔流」、「流汗」、「血流如注」。
移動的液體。如:「水流」、「洪流」、「河流」。
像水流般移動的現象。如:「潮流」、「寒流」、「氣流」、「電流」、「暖流」。
品類、等級。如:「名流」、「上流」、「下流」、「第一流」。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亡」、「流離失所」、「流動人口」。
派別。如:「流別」、「流派」、「三教九流」。
沒有根據的、不明來處的。如:「流言」、「流譽」、「流彈」。
傳播、散布。如:「流傳」、「流芳萬世」。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光」、「流年」。
趨向。如:「流於形式」、「流於鋪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土民情。如:「風俗」、「習俗」、「入境隨俗」、「移風易俗」。
一般的、普通的、大眾化的。如:「通俗」、「俗套」、「俗文學」。
不雅、不入流的。如:「俗氣」、「低俗」、「鄙俗」、「俗不可耐」。
平凡的、平庸的。如:「庸俗」、「俗人」、「凡夫俗子」。
泛指塵世人間。如:「俗世」、「俗緣」、「俗念」、「還俗」。
言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俗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流行的作法、說法或禮節。《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和你只論好兄弟,不必拘這些俗套。」《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誌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別書的俗套。」
俗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流行的話語。《紅樓夢》第五七回:「豈不聞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文明小史》第四五回:「原來勞航芥自到了香港,在港督那裡掛了號,管理訴訟等事,俗語就叫作律師。」
不可收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可挽回或無法善後。如:「那個人脾氣壞,常把簡單的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
適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當然。《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至於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於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談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過其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