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09.63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俘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擒獲、征服。《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
2.被俘的人或物。唐.白居易〈李陵論〉:「屈身於夷狄,束手為俘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爭戰中俘獲的敵人。如:「俘虜」。《詩經.大雅.常武》:「鋪敦淮濆,仍執醜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戰時所擒獲的敵人。如:「俘虜」。《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丁未,獻楚俘于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孔子家語.卷一.相魯》:「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
臥薪嘗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子夫差即位,就每天都想著為父報仇,這樣努力了三年之後,吳國國力大盛一舉打敗了越國,而且還把越王句踐俘虜回國。 句踐在吳國當俘虜的時候,刻意地表現的很忠心,甚至有一次夫差生病了,他還替夫差嚐糞便的味道,最後博取了夫差的信任放他回國。句踐回國之後,無時無刻不記著復仇這件事,他在座位旁邊放了苦膽,坐臥都要嚐一下,飲食之前也要先嚐一下苦膽,這樣提醒著自己。後來,句踐終於滅了吳國,報了一箭之仇。 至於臥薪這件事,後人一直和句踐嚐膽的典故合在一起用,所以連成...
怙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披荊斬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披荊斬棘」原作「披荊棘」。根據《後漢書.卷一七.馮岑賈列傳.馮異》的記載,西漢末年,有個名叫馮異的人,他原本是王莽的屬下,幫助王莽對抗光武帝劉秀的軍隊。但是後來有一天他被劉秀俘虜了,劉秀仍以禮相待,令他十分感動,便與同僚一起投誠,轉而為劉秀效命。馮異不但鞠躬盡瘁,為光武帝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幫助他平定天下,還非常貼心,在打仗時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因此從掌管文書的小官一路升為將軍,又被封為陽夏侯。光武帝有一次向群臣介紹他時,說他是為自己打天下的大功臣,並且賜給他金銀珠寶。光武帝用「荊棘」來比喻當時情勢的紛亂,而馮異則是為他「披荊棘」,平定亂事的功臣。後來「披荊斬棘」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克...
如出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足為患。」宇文泰令依猷策,思政固請,且約,賊水攻期年、陸攻三年之內,朝廷不煩赴救。已而陷於高澄,身為俘虜。慕容紹宗6>挫敗侯景,一時將帥皆莫及,而攻圍潁川,不知進退,赴水而死。吳明徹7>當陳國衰削之餘,北伐高齊,將略人才,公卿以為舉首,師之所至,前無堅城,數月之間,盡復江北之地。然其後攻周彭城,為王軌所困,欲遏歸路。蕭摩訶請擊之,明徹不聽,曰:「搴旗陷陳,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一旬之間,水路遂斷。摩訶又請潛軍突圍,復不許,遂為周人所執,將士三萬皆沒焉。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注解〕 (1) 勛:功績、功勞。 (2) 晚謬:晚年鑄成的錯誤。 (3) 恃功矜能:依仗功勛,自誇才能...
步步為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木頭、石塊打傷,軍隊無法前進。正想撤兵時,夏侯淵突然從後頭帶兵出現,以致陳式無法抵擋,就被夏侯淵給俘虜了。這時,有人將陳式被擒的消息通報黃忠,黃忠趕緊和法正商議。法正認為夏侯淵為人輕浮急躁,憑恃著膽量,但卻沒什麼謀略,不妨藉此激勵士兵,拔營後出發,步步為營,每前進一程,就建立一個營壘,嚴防敵人攻擊,以此引誘夏侯淵出戰,設法擒抓他,這是變被動為主動的作法。於是黃忠就照法正的建議進行。果然,夏侯淵聽聞消息,就要出兵應戰,但張郃卻勸阻他,認為這是敵方的計謀,千萬不能出戰。夏侯淵急欲建功,不聽從張郃的建議,命令夏侯尚引兵出戰。黃忠與夏侯尚交鋒,夏侯尚敗仗,被黃忠抓回了寨中。後來「步步為營」就用來比喻...
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了四十幾天,趙軍糧草吃盡,趙括率領精銳部隊企圖突圍,結果遭秦軍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軍士也都被秦軍俘虜,並且被活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紙上談兵」,用來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將士們肚破頸斷、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