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修明     
瀏覽人次:494 收藏人次:0
1.整治清明。《韓詩外傳》卷五:「禮義修明,則君子懷之。」《後漢書.卷三八.滕撫傳》:「風政修明,流愛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
2.闡發弘揚。《後漢書.卷四一.鍾離意傳》:「伏惟陛下躬行孝道,修明經術。」唐.權德輿〈送別沅汎〉詩:「經術既修明,藝文亦葳蕤。」
    
瀏覽人次:13390 收藏人次:2414311
裝扮、裝飾,使其完美。如:「修容」、「修飾」、「修辭」。
改正、整理、整治。如:「修改」、「修理」、「修補」。
建造。如:「修建」、「修築鐵道」、「修橋鋪路」。
編輯、撰寫。如:「修史」、「修書」。
學習、研究。如:「修業」、「自修」、「進修」。
長。如:「修長」、「修竹」。
姓。
    
瀏覽人次:13137 收藏人次:3400608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視力、視覺。如:「失明」。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朝代名。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59468 收藏人次:14930428
、驢、騾、駱駝十萬餘。 〔注解〕
(1) 堅︰苻堅(西元338∼385),字永固,氐族。任用王猛,修明國政,為五胡中最強盛的國家。猛卒,大舉侵晉,與謝玄等戰於淝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2) 融:苻融。苻堅之弟。生卒年不詳。
(3) 蹈藉:踐踏。
(4) 不可勝計:無法計算,形容非常多。勝,音ㄕㄥ。
(5) 棄甲宵遁:丟棄鎧甲連夜逃走。指戰敗。
(6) 唳:音ㄌ|ˋ,鳥類高聲鳴叫。
(7) 草行露宿:涉草而行,露天而宿。形容旅途艱辛或急迫。見「草行露宿」。
(8) 重:音ㄔㄨㄥˊ,加、再。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39476 收藏人次:4493835
05.清.錢縑益〈嚮言上〉:「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修明堂,議封禪。迨其後也,窮兵黷武,海內虛耗,儒效無聞焉。」
草木皆兵     
瀏覽人次:35080 收藏人次:1627612
見草木狀人,若有力焉。 〔注解〕
(1) 堅︰苻堅(西元338∼385),字永固,氐族。任用王猛,修明國政,為五胡中最強盛的國家。猛卒,大舉侵晉,與謝玄等戰於肥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2) 苻融:苻堅之弟。生卒年不詳。
(3) 王師:指晉朝軍隊。
(4) 八公山:山名。地在今安徽省鳳臺縣東南肥水之北。
(5) 顧:回頭。
(6) 勍敵:實力強大的敵人。勍,音ㄑ|ㄥˊ。
(7) 憮然:悵惘若失的樣子。
爭先恐後     
瀏覽人次:13630 收藏人次:2859225
於是叔向對趙孟(二人均為晉國臣子)說:「諸侯是歸服於晉國的德行,不是歸服於晉國是否主持盟會。你致力於修明德行,不要去爭搶歃血的先後。諸侯結盟,小國本就應有一個出來負責結盟諸種事物的,此次就讓楚國做為晉國的小國,不也可以嗎?」因此就讓楚國先歃血。
「恐後」是出自於《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內容是說王莽在西漢末年時,已察知漢朝即將走到盡頭,國力衰微,因而心生貪念,以外戚的權勢,作威作福,行使命令。其他的諸侯王看到這樣的局勢,都紛紛向王莽致上最敬禮,爭相奉上印璽,惟恐落於他人之後,有的則歌頌王莽的功德,極盡諂媚,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爭先恐後」,指競相爭先,惟恐落後。
坐以待斃     
瀏覽人次:9022 收藏人次:1375693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管子.參患》一篇強調了軍隊建設與修明政治、發展經濟應緊密結合。本文主要在說明:擁有廣大的軍隊,卻不得軍心,和自己一個人單獨作戰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兵器不完備鋒利,就和沒有任何武器是一樣的;鎧甲不堅固細密,就和不穿鎧甲的人是一樣的。同理可證,用較短的兵器,去迎擊從遠方射來的箭,就等於是「坐以待死」(坐著等死),因此要在戰爭中贏得勝利,就必須講求兵器的銳利、將士的素質,以及主帥領導的方法。後來「坐以待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臨危難,不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只坐等敗亡。
吉人天相     
瀏覽人次:6297 收藏人次:298832
結果尚不可知。無論如何,晉、楚兩國必須靠天意所助才能統率天下,而不是靠戰爭。您不如先答應他,然後專心修明德行以等待結果。若最後楚王同歸於德,我們順服於他也無妨;若楚王暴虐淫亂,楚國本身就將拋棄他,那麼還會有誰來跟我們爭戰呢?」在此,司馬侯所說的「晉、楚唯天所相」,是說晉、楚兩個大國要由誰來統率天下,必須依憑天意來決定。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吉人天相」,用來形容吉善的人自有上天的幫助。
西風東漸     
瀏覽人次:5174 收藏人次:0
目錄1 歷史背景2 「保國」先於「保教」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歷史背景清光緒初年,郭嵩燾由於最早出使英、法,就已對西方政教之美發出由衷的禮讚。早先的洋務論者,認為西方的機械器具雖然實用,卻都是末流小技,和中國的大道本體完全不能相比。郭嵩燾卻認為「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在保守的氣氛中,稱讚「西學」的人慢慢多起來。這些人出身、職業有別,且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國外或上海、香港等沿海城市,與外國人和西方人有頻繁的接觸,因了解而產生羨慕、模仿之心。東南沿海城市,成為新的人文薈萃之地和改革思想的的前哨站。 「保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