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11.88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個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獨的人、生物或其他不可分的實體,相對於集體、群體而言。如:「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是獨立的個體。」
阿德勒_個體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德勒是個別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性,強調現在所努力追求的,比過去更為重要。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上的主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人性自主:阿德勒反對潛意識支配人性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具有自主傾向的,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與創造自己的生活。2.追求卓越:卓越並非指超越別人,而是要追求個人本身的完美。同時他也認為這種追求完美的傾向,是生命的基本現象,且是與生俱來的。3.自卑情結:人們可能對自己某一方面有不滿的感覺,但這是正常的現象,自己認為不滿意,正好可以激發努力求進步的動機。形成自卑感的因素很多,童年經驗、...
個體認同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個體認同理論1.1 認同的要素1.2 認同狀態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個體認同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西亞(Marcia,1996)以Erikson的理論為基礎,研究自我認同(統合)的發展。 認同的要素危機:一個人要面對多種抉擇的時刻,例如:就讀系所的選擇。投入:個人針對目標所付出的心力與時間的程度。 認同狀態  馬西亞以大學生為對象,經由晤談的方式,詢問他們對職業選擇、宗教信仰、政治理念、性別角色四方面的問題,探討大學生追逐自...
個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個體性(individuality)"1.1 定義1.2 內容說明1.3 參考文獻 "個體性(individuality)" 定義 保守城邦道德氾濫主義,使得善掛帥,美及真消失不見;德的高度發揚,卻造成德而無知,變成蠢德。此時「個體性」抬頭,成為第一優先的教育目的。 內容說明 當時著名的希臘辯者普羅塔格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不斷致力於提倡、解釋個人性的重要,...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正統精神分析的心理學理論體系,是生物學走向的本我心理學轉向社會文化走向的自我心理學,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轉變的中介。阿德勒的心理整體論、主觀目的論和社會文化定向,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但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仍屬於潛意識心理學範疇,如把神經症的病因視為一種潛意識中的補償作用。他的“向上驅力...
個體社會化Individual_Socializ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社會化(Individual Socialization)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不斷調適、學習和掌握所在社會的文化規範,成為積極的社會成員不斷發展自己社會性的整個過程。個體社會化具有以下五點含義:(1)以人的成長看,即是使一個人出生後從「有機體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的自然適應過程。 (2)個體社會化的歷程中是終身的也是有階段的。 (3)在這個歷程中,一個人逐漸形成與社會一致...
個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以個人勞動為基礎,從事商業經營、物品生產或服務業者。
個體生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對於群體生態學(synecology),是研究生物個體與環境間關係的學問。此名詞為早期學者用以強調生物個體對環境因子變化之生理反應,亦即環境生理學或生理生態學方面之研究。但亦有學者認為使用此一名詞會誤導人們,以為環境因子與生物群體的關係有所不同,因此已很少再被使用。
個體(個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一詞在不同討論的脈絡中有不同的涵義。
  就狹義而言,個體指的是一個且能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thing),如一個紅色物體即為一個體。就此義而言,「個體」與「殊相」(particulars)同義,即在同一類中,可以區分出的單一體,與另一個單一體有別。
  在哲學和社會學中,個體指 「個人」,心理學也視個體為重要的概念。個體必然先群體而存在,從這方面說,個體有獨立性。但在群體形成後,個體一則要依附於群體,一則又為社會所塑造,於是個體與社會便有了不可分割的關係。道德哲學重視個體的個性與群體的調和與和諧;現代社會學與心理學則重視個體與群體或社會的相互獨立性。
...
個體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體主義之反面。通常只以個人或物種的成員,而不是整體人類或整個物種為道德考量的對象。因此,對個體主義者而言,單單從「一項東西屬於某一物種」,我們不能推論這項東西具有任何的道德地位(如權利)或道德可考量性。(參見『整體主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