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6.81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假想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施行政策或達到某種目標,在心中所假設的敵對勢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真的。如:「假牙」、「假髮」、「假面具」、「假道學」、「虛情假意」、「假戲真做」。
借。如:「假手他人」、「狐假虎威」、「假公濟私」。
設或。如:「假若」、「假如」、「假使」。
休息的日子。如:「假期」、「年假」、「放假」、「寒暑假」、「銷假上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索、思考。如:「思想」、「想辦法」、「我想得好頭痛。」
思憶、思念。如:「想念」、「想家」。
要、打算。如:「他想去打球。」
推測、猜測。如:「推想」、「猜想」、「想像」、「意想不到」。
念頭、意念。如:「夢想」、「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仇人。如:「敵方」、「仇敵」、「情敵」、「敵我雙方」。
能力相當的。如:「匹敵」、「敵手」。
對抗。如:「萬夫莫敵」、「所向無敵」。
假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像、設想。如:「少年的他曾假想自己是正義使者,力抗邪惡勢力。」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穿插典故。文體和語氣變化多,散文彈性當然越大, 發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而不至於趨向僵化。在《我的四個假想敵》「靚仔」和「叻仔」是粵語,這讓讀者更真實的如臨其境,在其他作品之中,更不時會採用年輕人經常在同儕間,談話所用非正式,在語法上可能也不正確的字句,也是同樣的效果。而談到歐化句法,就不得不提及文壇上採用歐語書寫方式,曾經在文壇上掀起一股小小的浪潮,儘管至今許多的學者對這樣對中文來說拗口的造句方式並不鼓勵,許多教師也反對學生以此為學習榜樣,但是運用得宜者,卻不得不承認緊湊的有機組織和伸縮自如的節奏是值得傚法的技巧。 散...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