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423.92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兩稅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德宗時,宰相楊炎創立的一種稅法。按人民貧富及擁有田畝的數目,分等級課稅,每年依夏、秋兩季用錢編納,以替代原有的租庸調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律令。如:「宗法」、「憲法」、「法律」、「法規」、「法外施恩」。
方式、途徑。如:「方法」、「辦法」。
範式、原則。如:「文法」、「語法」。
佛、道等的道理。如:「佛法」、「道法」、「現身說法」。
仿效。如:「效法」、「法古今完人」。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的獨立國家。首都巴黎,居民多信仰天主教,法語為主要語。
法子:方法。如:「大家一起想想,有沒有什麼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目是二的。如:「兩人」、「兩本書」、「兩個月」、「兩小無猜」。
雙方。如:「兩可」、「兩敗俱傷」、「勢不兩立」、「兩相情願」、「忠孝不兩全」。
少數。表示不確定的數目。如:「過兩天再說吧!」、「他的確有兩下子!」
量詞。用於計算重量的單位。公制一兩等於十分之一公斤;一臺兩等於十六分之一臺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向人民徵收的財賦。如:「所得稅」、「營業稅」、「地價稅」、「贈與稅」、「遺產稅」。
稅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定稅目、納稅義務人、課徵範圍、稅率計算及有關罰則等的法律。如:「所得稅法」、「營業稅法」、「印花稅法」。
雞犬不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接觸到最真實民間疾苦,更深切體認了「苛政猛於虎」的道理,於是寫下傳頌千古的〈捕蛇者說〉。當時朝廷行兩稅法,每年夏、秋兩季課稅。永州山野中產有一種含巨毒的蛇,被牠碰觸的草木會枯死,被咬的人無藥可醫,但製成藥物卻具奇效,極為珍貴,故可用來抵納稅金。有一位蔣姓捕蛇人,家族以捕蛇為業已歷三代,祖父和父親都喪命於此,他自己也有幾次差點被蛇毒死。柳宗元知道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表示願助他脫離此業。不料捕蛇人聽了竟是哀戚地說:「雖然您是憐憫我才這樣說,但如果不做這個差事,恐怕會更加不幸呢!我們世居此地六十年,看著周遭鄉親因賦稅傾盡所有,但最後仍是死的死,逃的逃,偌大的村子只剩這麼幾戶,我們以捕蛇為業的倒是得...
安史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憲宗(註6.)即位後,費時十五年,隨次討平反堂的藩鎮,使河北三鎮以外的藩鎮均成為「順地」;並將楊炎兩稅法的原則實施於這些順地藩鎮。到獻宗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更削減節度使的權限,除河北三鎮之外,節度使大都由中央派遣的文官和禁軍武官擔任。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唐玄宗、楊貴妃、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 唐憲宗英文關鍵字:Emperor Xuanzong of Tang、Yang Guifei、Li Linfu、An Lushan、Yang Guozhong、Emperor Xianzong of Tang 出處李永熾/...
王安石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源由2 經過3 關鍵字4 出處 源由宋在北方和西方雖然無法獲得勝利,但在仁宗(註1.)時期,宋朝的財政卻依然十分富裕,文官也極為活躍,尤其江南出身的盡是逐漸躍登顯宦,大有凌駕華北之勢,如范仲淹(註2.)、歐陽修(註3.)等人即是。因此有「慶曆之治」的局面。但是,由於對外關係的挫敗,這些科舉官僚都有一種屈辱感。此屈辱感慢慢形成范仲淹所謂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意識。這種意識也可視為君主抑制須受國家規範制約的倫理觀。不過,這種倫理觀並非求之於經書的釋義,而是求之於歷史的表現。 經過因此,宋神宗(註4.)即位後,任用王安石(註5.)為相,實施變法。王安石首先設...
雞犬無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接觸到最真實民間疾苦,更深切體認了「苛政猛於虎」的道理,於是寫下傳頌千古的〈捕蛇者說〉。當時朝廷行兩稅法,每年夏、秋兩季課稅。永州山野中產有一種含巨毒的蛇,被牠碰觸的草木會枯死,被咬的人無藥可醫,但製成藥物卻具奇效,極為珍貴,故可用來抵納稅金。有一位蔣姓捕蛇人,家族以捕蛇為業已歷三代,祖父和父親都喪命於此,他自己也有幾次差點被蛇毒死。柳宗元知道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表示願助他脫離此業。不料捕蛇人聽了竟是哀戚地說:「雖然您是憐憫我才這樣說,但如果不做這個差事,恐怕會更加不幸呢!我們世居此地六十年,看著周遭鄉親因賦稅傾盡所有,但最後仍是死的死,逃的逃,偌大的村子只剩這麼幾戶,我們以捕蛇為業的倒是得...
色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類、名目。《資治通鑑.卷二二六.唐紀四十二.德宗建中元年》:「改作兩稅法,比來新舊徵科色目,一切罷之。」《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這個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