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六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塵,接觸的對象。佛教將心和感官接觸的對象分成色、聲、香、味、觸、法(指心所對的境)六塵。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塵,心就會充滿著煩惱。南朝梁.武帝〈十喻〉詩五首之一:「楎睢變三有,恍惚隨六塵。」也稱為「六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飛揚的細小沙粒。如:「塵土」、「灰塵」、「塵埃」。
蹤跡、事跡。如:「步前人後塵」。
比喻俗世。如:「凡塵」、「塵世」、「塵緣」、「滾滾紅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六位。大寫作「陸」,阿拉伯數字作「6」。
數目是六的。如:「六人」、「六親」、「六畜興旺」。
作繭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1>,病愈2>何須執藥。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注解〕 (1) 圓明:佛家語。圓融容易體會領悟。 (2) 愈:同「愈」,病情好轉。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塵,比喻物欲,佛家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一塵不染指修道人六根清淨,不受塵俗干擾。《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他從小出家,真個是五戒具足,一塵不染,在皋亭山顯孝寺住持。」《紅樓夢》第一一三回:「我想他一塵不染,是保得住的了,豈知風波頓起,比林妹妹死的更奇。」後比喻品性高潔廉明。《清史稿.卷二九九.列傳.路振揚》:「向聞振揚操守廉潔,今覽此奏,非一塵不染者不敢言也。」《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作繭自纏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作繭自縛」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1>,病愈2>何須執藥。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注解〕 (1) 圓明:佛家語。圓融容易體會領悟。 (2) 愈:同「愈」,病情好轉。
十八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對於現象的分類,也就是現象的十八個範疇。認識的對象有六類,即色、聲、香、味、觸、法,謂之六塵。相對於對象的認識官能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謂之六根。認識作用也有六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謂之六識。共成十八類。《大智度論》卷三○:「於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緣等眾多法中,假名『眾生』。」
吐絲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作繭自縛」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1>,病愈2>何須執藥。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注解〕 (1) 圓明:佛家語。圓融容易體會領悟。 (2) 愈:同「愈」,病情好轉。
如繭自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作繭自縛」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1>,病愈2>何須執藥。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注解〕 (1) 圓明:佛家語。圓融容易體會領悟。 (2) 愈:同「愈」,病情好轉。
五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稱天、人、地獄、畜生、餓鬼為「五道」。南朝宋.鮑照〈佛影頌〉:「六塵煩苦,五道綿劇。」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