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3.9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六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宗派的第六代祖師。如禪宗北宗以神秀為六祖、南宗則尊慧能為六祖
六祖壇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祖壇經〕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為禪宗六祖慧能之語錄。唐高宗儀鳳(677)二年,慧能於韶州曹溪寶林寺開宗說法,應刺史韋璩邀請出山,放大梵寺為僧尼道俗,授「無相戒」,依〔金剛經〕講大乘義,此書即弟子法海奉韋璩之命集記成帙。法海卒,原本付同學道漈;道漈卒,付門人悟真,後世〔壇經〕大抵由悟真傳出,流傳過程幾經竄改,添糅削除,書題、內容、文字、段落等往往不同,詳略懸殊,先後有二十餘種版本。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收錄兩部:一曰〔南宗頓教最上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川大梵寺施法壇經〕,「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乃據古寫敦煌本大英博物館藏本,全一卷,凡五十七節,不分品目,俗...
六祖壇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為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一卷,五十七節,不分品目。但由於現存的版本和寫本間差異頗多,故其原貌如何已不可知。一般以敦煌寫本題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為最古本。此外尚有日本興聖寺本、曹溪原本和元僧宗寶改編本。諸本中以宗寶的改編本流行最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母親的父母。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通稱先代的人。如:「遠祖」、「先祖」、「祖宗」。
創始者。如:「鼻祖」、「祖師」、「佛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六位。大寫作「陸」,阿拉伯數字作「6」。
數目是六的。如:「六人」、「六親」、「六畜興旺」。
隨遇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遇而安」原作「隨寓而安」。在六祖慧能的時代,禪宗傳道重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記載諸祖法語的燈錄大量刊行,參究公案的風氣愈來愈盛,禪風由此轉變,不立文字的參禪法變成不離文字,也就是所謂的「文字禪」。惠洪為北宋「文字禪」的主導者,他反對把禪與語言文字割裂開來,主張「借言以顯無言」,即通過語言文字和研究禪宗經典而習禪、教禪。《石門文字禪》輯錄的便是他的詩、偈、書、序等,其中〈舫齋記〉所記為李德孚之事。李德孚是位很有才華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任官職時,在官舍東邊建造了數間相連書房,由兩側看來彷彿是在船中,故名曰「舫齋」。有個客人參觀後說:「說你是個隱居之士,但卻又講究忠義,有...
解鈴還須繫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繫在老虎脖子的金鈴只有繫上去的人能解下來。典出明.瞿汝稷《指月錄.卷二三.六祖下第十世.法燈禪師》。比喻由誰製造出來的事端、問題需要當事人去解決。如:「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得心藥醫,這件事仍須他出面去解決。」
自欺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本不立文字,惠洪卻用文字說禪,正是對此種現象的一種反省。在書中列有「題古塔主兩種自己」一節,惠洪藉六祖和永嘉玄覺禪師之口,說明佛法本來不能用任何事物來加以比喻,因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無實體,只是空,根本無法描述。所謂的「兩種自己」,就是落入了形體的對立之中,不合於禪宗的主旨。這些人被自己侷限的想法所蒙蔽,還認為自己繼承了禪宗的正統,並向信徒們傳揚他的思想,更是自己欺騙自己,又欺騙了他人。原文中的「自欺欺人」,就是用來比喻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慧能(西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祖籍范陽。初從弘忍學法,後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為禪宗六祖。所開啟之頓悟法門,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 (2) 秀:神秀(西元606∼706),唐代高僧,俗姓李,汴州尉氏人。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死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聲名遠播。後為武后召到京師,朝野景仰。因在北方傳法,故其法系稱為北宗。因南宗認為他所傳的禪法是漸悟法門,故稱其禪法為「北漸」或「漸門」。 (3) 偈:音ㄐ|ˋ。梵語,義譯為頌。為佛教文學中的詩歌,無韻,每偈由四句構成。 ◎2《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
落葉歸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葉落歸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高僧慧能,是禪宗的第六祖。他三十多歲到黃梅從弘忍學法。後回韶州,住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一天他召集眾徒,告訴大家說他八月時就會離開人世,在七月八日時,他忽然對門人說:「我要回新州,快幫我準備船隻。」大家都非常難過,苦苦哀求慧能留下。慧能告訴眾僧說:「有來就有去,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我的形骸,也該有所歸宿,大家不必太傷心。」門人問說:「大師此去,什麼時候再回來?」慧能說:「樹葉凋謝,還是會落回根處,生命是沒有什麼規則可說的。」此處「葉落歸根」是用來比喻事物最後終須返回本源,後則多用以比喻久居異地之人返回家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