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03.54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冉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也稱為「冉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冉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乞請、懇請。如:「求人」、「乞求」、「請求」、「求饒」。
尋取、找尋。如:「追求」、「求取」、「尋求」、「緣木求魚」。
需要。如:「需求」、「供過於求」。
營謀。如:「謀求」、「力求改進」、「精益求精」。
難能可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貢,春秋衛國人。孔子弟子,善於經商,有口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言語科。料事多中。 (4) 冉有: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參考資料〕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四.記文》胥公有啟謝歐陽秀才云……賞孫詩之零雨,何止一章?贊沈賦之磓星,豈惟數句!固將備西崑之玉府,奚獨易東堂之桂枝?允矣難能,誠哉可貴!
禍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蕭牆是古代宮廷內當做門的屏風,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蕭牆用來比喻內部,災禍從蕭牆那樣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
分崩離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罪不容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提倡儒家學說,重仁義、輕功利,所以曾說:「孔子的弟子冉求曾為季康的家臣,但他非但沒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反而幫著他加重人民的賦稅,氣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敲鼓宣佈他的罪狀,對他加以指責。』由此看來,在上位者不行仁道,下屬還替他求富,是孔子所不恥的。更何況是替他打仗,為爭奪土地、城池,到處殺人,這樣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過。」後來「罪不容誅」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罪大惡極。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公九年,任孔子為中都宰,時孔子五十一歲,高才弟子有顏回、閔損、冉有、冉雍、曾點、曾參、顏由、宰予、冉求、言偃、端木賜、仲由、卜商、顓孫師、澹臺滅明、高柴、宓不齊、有若、樊須、公冶亦、原憲、公冶長、南宮韜、公析哀、商瞿、漆雕開、公孫孺、秦商……等數十人。任職一年,國內大治,晉封為司空,旋任大司寇。同年相定公,會齊侯於夾谷,以大義嚴詞,使齊侯歸還魯國失地。定公十四年,歲乙巳,孔子五十六歲,攝行相事,誅少正卯,勤理國政,經三月善政,魯國大治,路不拾遺。因齊國使女樂蠱惑季子及定公,朝綱墜落,孔子於是掛冠離魯,先 到衛國,見衛國...
釁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蕭牆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