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05.8832 ms
共 12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聖人之學也,欲以返性於初,而游心於虛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進取不忘其初。」
2.起源、開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姓。如宋代有初暐。
1.從前、原來。如:「初衷」、「初心」。
2.最先、開頭。如:「初秋」、「初民」、「初雪」。
3.最低的。如:「初級」、「初等」。
4.陰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第一次的。如:「初戀」、「初學」、「初試啼聲」。
2.甫、剛剛。如:「初出茅廬」。《書經.召誥》:「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繼嗣不明。」
3.全、始終。用於否定句,表範圍。《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彭脩傳》:「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
|
華燈初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夜幕初下,家家戶戶點上明亮燈火的時候。如:「坐了一天的車回到家中,已是華燈初上。」
|
初級團體和次級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為顧理(Cooley)所提出之團體分類,其指出初級團體多半存在於農業社會或相對關係較為親密的非正式團體之中,在團體間的關係滿足成員的基本情緒及心理需求,而次級團體則大多是指工業社會下現代組織正式團體的關係特質,透過有限的面對面互動下建立較微弱的認同,彼此間情感連結少。註1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1)相對規模較小的團體(2)團體成員彼此之間認識較久、較為熟識(3)互動關係維繫較長(4)屬於關係親密且經常面對面接觸(5)彼此形成深厚...
|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竭誠聘請諸葛亮協助其興復漢室。諸葛亮才出山就大敗曹操的軍隊。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後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那署院一聽他問這兩句話,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廬,不懂得甚麼。」《文明小史》第十五回:「三人初出茅廬,於世路上一切事情,都是見所未見,聽了這個,甚是希奇。」
|
初生之犢不畏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剛出生的小牛不懼怕老虎。比喻閱歷不深的年輕人敢說敢做,無所畏懼。如:「剛進入社會工作的人常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銳氣奮勉不懈,希望有所建樹。」
|
情竇初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通情愛的感覺。多用於少男少女。如:「看了這封泛黃的信,當年情竇初開的甜蜜滋味似又湧上心頭。」
|
初生之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剛出生的小牛。語本《莊子.知北遊》:「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後用以稱膽大敢為,無所畏懼的年輕人。《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黃天祿年紀雖幼,原是將門之子,傳授精妙,鎗法如神,不分起倒,一勇而進。正是初生之犢猛于虎。」
|
初試啼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次展現才華或本領。如:「他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
|
初始效應和新近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始效應和新近效應目錄1 前言2 舉例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教育心理學中最古老的發現之一就是,讓人們學習字彙列表之後,立即加以測量並且統計結果的成效,結果常會發現,列表中的前幾個和後幾個單字都記得比較好,而列表中間的單字就記得比較差。最先呈現的項目比中間項目記得好的傾向稱為初始效應;而最後呈現的項目比中間項目記得好的傾向稱為新近效應。為什麼會有初始效應呢?最普遍的解釋是...
|
初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初的心願。如:「不改初衷」。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