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力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力相勸。《文明小史》第九回:「幸虧局裡有個老司事,頗能識竅,力勸不可。」《老殘遊記》第四回:「兩人又力勸一回,各自回房安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言語說服使人聽從。如:「勸告」、「勸導」、「勸架」、「勸酒」、「勸人為善」、「勸合不勸離」。
勉勵。如:「勸勉」、「勸學」、「勸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和動物體內筋肉運動所產生的效能。如:「力氣」、「力量」、「體力」、「臂力」、「腕力」、「力不從心」、「力能扛鼎」。
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作用。如:「動力」、「抗力」、「向心力」、「離心力」、「地心引力」。
泛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功能或作用。如:「火力」、「水力」、「風力」、「浮力」、「說服力」、「吸引力」、「生產力」、「勞動力」。
才能、能力。如:「實力」、「智力」、「理解力」、「量力而為」。
權勢。如:「權力」、「勢力」。
盡力、拚力的。如:「力戰」、「力爭上游」、「力求上進」、「據理力爭」。
以力氣供人使役的人。如:「苦力」。
剛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說晉軍已經渡河追來,原本打算退兵,令尹孫叔敖也有相同的看法,就命令軍隊繼續南撤回國。但是大夫伍參卻力勸楚王應該出兵與晉軍交戰,他認為晉軍的荀林父才剛新任統帥,威信不高;而將軍先縠又固執剛愎,不聽指揮;其餘將領也都意見不一,使得部下無所適從。這時若是楚軍出戰,必定可以勝利。楚王聽了伍參的話,就下令停止撤退,回師北進,迎擊晉軍,果然打敗了晉軍。後來「剛愎自用」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用來形容先縠的「剛愎」一語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性情倔強,自以為是。
咎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咎由自取」條。 01.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毒謔》:「璫怒憤攘臂,至欲自裁,二司力勸而止;雖屬毒謔,實侮由自取也。」 參考詞語︰禍由自取注音︰ㄏㄨㄛˋ |ㄡˊ ㄗˋ ㄑㄩˇ漢語拼音︰huò yóu zì qǔ釋義︰即「咎由自取」。見「咎由自取」條。 01.《飛龍全傳.第一一回》:「那姑娘聽了,叫苦不迭,淚落如珠;欲要舉動聲張,怎奈他(禍)由自取,眾所不容。」 參考詞語︰孽由自取注音︰ㄋ|ㄝˋ |ㄡˊ ㄗˋ ㄑㄩˇ漢語拼音︰niè yóu zì qǔ釋義︰即「咎由自取」。見「咎由自取」條。 01.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雲貴奏稿.卷四.保山哨匪輸誠獻犯仍飭嚴拿摺》:「倘...
一意孤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 相關詞 相似詞獨斷專行、孤行己見 相反詞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例句大家都極力勸阻他不要跳槽到別的公司,但是他仍然一意孤行,最後落得失業的下場。
強詞奪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孫權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篤信佛教。後來孫皓繼位,他暴虐無道,施行苛政,並要拆毀廟宇,褻瀆神佛。眾臣力勸不可,他們認為佛之能力跟其餘眾神不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輕易拆毀,恐怕會遭到天譴,到時就後悔莫及了。孫皓因此猶豫不決,決定派張昱先去會見僧會,試探他的實力。張昱年輕好辯,又不信鬼神之事,向僧會提出了不少詰難。僧會雖已年老,但面對張昱的詰問仍回答得頭頭是道,使張昱無懈可擊,反被折服,只得回去向孫皓覆命。孫皓知道了僧會的辯才無礙之後,更想見他一面,於是召集了公卿百官,又派人去接僧會入宮。僧會來到宮中之後,孫皓也提出許多問題想要辯倒僧會,他問僧會說:「佛教所宣揚的是什麼道理呢?」僧會回答:「是視...
彈丸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在一次秦國攻打趙國的戰役中,攻下了趙國的長平城,並且派人向趙國要求割讓六城,才能議和。趙王拿不定主意,正巧身為秦臣的趙人樓緩從秦國前來,於是趙王與他商量對策,決定割六城給秦國。趙臣虞卿聽到這個消息,極力勸說趙王千萬不可割讓六城,因為秦國傾全力來攻趙,必然力倦將歸,而且以秦國的野心,即使現今得到了六城,將來還是會再來侵犯。趙王將虞卿所言告知樓緩,樓緩說:「虞卿以為秦兵已倦,哪裡知道秦的兵力何止如此!即使知道此次秦兵確已疲累,但連這六城如此狹小,都不願意割讓,致使秦國再來侵犯,豈不是要割讓內屬要地而議和嗎?」趙王再次將樓緩所言告知虞卿,虞卿再從各方面為趙王解說其利害關係,最後終於說服趙王,...
苦口婆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懇切真摯的態度,竭力勸告他人。《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這等人若不得個賢父兄、良師友苦口婆心的成全他,喚醒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終歸名隳身敗。」
脣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代,晉國與虞、虢兩個小國相鄰,晉國一直想併吞這兩個小國。晉獻公計劃先攻打虢國,於是派人送良馬和玉璧給虞國,希望能夠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受到誘惑,答應了晉國,晉國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國的一個都城。過了三年,晉國又再度要求虞國借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兩國互為表裡,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