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456.41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反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意外或相反的連接詞。《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如今好處沒有想到,反而連根拔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接詞: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若、如。如:「人而無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反省。《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反而。《詩經.邶風.谷風》:「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荀子.王制》:「是彊者之所以反弱也。」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了。就好像只拿一杯水卻想要滅掉一車子薪柴所燒起來的火,怎麼可能辦得到?於是不但消滅不了不仁的事物,反而助長它們的氣燄,最後還會弄到自己被滅亡。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就好像我們今天有一些為善的人,只注意到善名,並沒有真心誠意要去行善,於是對於不善的事情,就會說:「我也盡到行善的一份心了,但是因為社會上壞人實在太多了,所以我也沒有辦法。」本來善絕對可以勝惡,邪絕難勝正,但是假如社會上充斥了太多虛浮的善,善就會微弱到只剩一杯水的力量,邪惡的勢力當然會越來越大,最後是不是就會反過來,把善的勢力給取代了呢?由此看來,孟子「杯水車薪」的比喻是很具警惕意義的。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宋國人因他種的苗未長高,而用手將它拉高,結果苗卻反而枯死了。典出《孟子.公孫丑上》。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宋.呂本中《紫微雜說》:「學問功夫全在浹洽涵養蘊蓄之久……非如世人強襲取之,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也作「拔苗助長」。
亡羊補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楚策四》載,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做莊辛,他看見楚襄王沉迷於享樂之中,十分憂心。有一天他向襄王勸諫,說:「大王,您經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是一些貪圖享樂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國政,恐怕楚國就要亡國了。」襄王聽了,沒有接納莊辛的諫言,反而說:「我看你是老糊塗了,現在天下太平,怎麼可能有亡國之禍呢?」莊辛又說:「如果大王繼續與他們四位為伍,楚國必定會滅亡。如果大王不相信,就請大王允許我到趙國避一段時間,看看事情會如何發展。」莊辛去了趙國五個月之後,秦國果然發兵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郢、巫、上蔡、陳等地方,連國都郢也失守了。襄王逃亡到城陽後,想起了莊辛曾經...
兔死狗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世襲而封為淮南王,曾經和眾門客、方士合著了《淮南子》一書,內容兼融先秦各家的學說。在《淮南子.說林》中提到「捕獲了狡兔,就把獵犬烹煮來吃;射盡了高飛的鳥,強弓就被收藏起來」,意指事情成功之後,有功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而因為才能出眾受到猜忌,而遭到殺害或疏遠。後來「兔死狗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即遭到殺戮或見棄的命運。
守株待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再辛苦耕作了。於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結果從此以後再也沒得到任何一隻兔子,反而讓自己成為全宋國的笑柄。所以,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兔之人,根本會徒勞無功。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守株待兔」,用來比喻拘泥守成,也用來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大智若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句話,意思是:真正靈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來似乎笨拙。蘇軾的這兩句話明顯脫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氣的人,反而不會去彰顯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會去賣弄他的聰明。後來「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表示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愚笨。出現「大智若愚」的書證如明.李贄《焚書.卷三.雜述.李中谿先生告文》:「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欲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篤也如此。」
患得患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陽貨》:「鄙夫可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在沒得到以前怕得不到,得到以後又怕失去。《宋史.卷二八三.王欽若傳.論曰》:「竦陰謀猜阻,鉤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