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7.81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可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但是。表示轉折的語氣。如:「他夫妻倆生活雖過得清苦,可是卻很愉快。」
2.豈是、難道是。表示疑問。宋.盧祖皋〈賀新郎.挽住風前柳〉詞:「可是從來功名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後。」《水滸傳》第一六回:「可是七星成聚會,卻於四海顯英雄。」
3.卻是。元.高文秀《遇上皇》第四折:「(正末云)陛下,臣做不的官。(駕云)可是為何?」元.無名氏《猿聽經》第二折:「貧僧乃是龍濟山普光寺裡的行者,可是自幼出家至此。」
4.還是。表示疑問。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姦夫在那裡?姓張姓李?姓趙姓王?可是長也矮?瘦也胖?被你拏住了來。」
5.恰好、正好是。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李從珂云)他來你這裡有甚麼勾當?(正旦唱)可是他趕玉兔因來到俺這地面。」
可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別人的話表示贊同。《金瓶梅》第一三回:「可是來!白吃應花子這等韶刁,哥剛纔已是討了老腳來,咱去的也放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事情。如:「國是」。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真、確實。《遼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紀.贊曰》:「太祖、太宗乘百戰之勢,輯新造之邦,英謀叡略,可謂遠矣。」《水滸傳》第七三回:「穀雨初晴,可是麗人天氣。」
但是、可是。如:「他雖然笨,可很用功。」
尸位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不收割,為何可獲取三百家的榖糧?有人不上山打獵,為何院子裡掛得都是貆的毛皮?詩歌末尾則說出君子們可是不會白吃、白喝而不從事勞動。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尸位素餐」,用來指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出現「尸位素餐」的書證如《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朱雲》:「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朱雲當著漢成帝的面,批評張禹不能匡正輔佐主上,也不能對人民有所幫助,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今亦可用為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未能盡到職責。
嗤之以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見權貴時,更受到鄙視。小說中用「嗤之以鼻」描述權貴們用鼻子哼氣譏笑,表示對這個女孩子的不屑與輕視。可是,她並沒有放棄,仍然四處奔波,即使耽誤自己的終身大事也在所不惜,最後終於受到有心人的贊助與賞識,成為有名的大教育家。「嗤之以鼻」這句成語就是用來表示不屑、鄙視。
守株待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故事周朝時期,宋國有一位農夫,此人篤實的近乎愚蠢,可是他人雖笨,工作卻很勤快,生活雖不富裕,倒還過得去。他的田裏種有棵樹,有一天在耕田時,他看見一隻兔子奔過來,沒看準前方是否有障礙,便一頭撞到樹幹上死了。農夫因此不勞而獲地得到一隻兔子。回到家後,農夫心裡想著: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撞死的兔子,就可以不用再辛苦耕作了。從此,他整天枯守在樹幹旁邊,以求兔子自己送上門來。可是,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隻兔子撞到樹幹...
越俎代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古時候的許由是個有名的高士,莊子在〈逍遙遊〉中對他極為推崇。據說,堯到晚年時想讓位給許由,可是他卻堅不接受,並且說:「你已經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難道現在我會為了外在的虛名來取代你嗎?小鳥在林中築巢,不過佔了一根樹枝;偃鼠到河邊喝水,也不過喝到肚子飽。你回去休息吧!我要這麼大的天下做什麼呢?縱使廚師不下廚,主祭人也不能因此越過禮器,代替廚師去烹煮食物。」後來「越俎代庖」這個成語,就從許由所說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ㄗㄨㄣ ㄗㄨˇ)而代之矣」這句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踰越職分代人辦事。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眾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