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1.27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同情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上指主觀的體會他人內心的感情,能感人之所感。如:「看到他這麼落魄,同情心油然而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樣的,沒有差異。如:「同等」、「相同」、「大同小異」、「志同道合」。
跟…一樣。如:「同上」、「同前」、「如同」、「情同手足」。
一起。如:「同學」、「同伴」、「同事」、「共同」、「同甘共苦」。
聯合、聚在一起。如:「會同」、「夥同」。
和、與、跟。如:「我同你一道去。」
贊成。如:「同意」、「贊同」。
和諧、和平。如:「世界大同」。
契約。如:「合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怒、哀、樂的內心感受。如:「心情」、「情緒」。
男女之間的愛意。如:「愛情」、「談情說愛」、「情竇初開」、「情投意合」。
親屬之間的情感。如:「親情」、「手足之情」。
友誼、交誼。如:「人情」、「友情」、「交情」、「情同手足」。
狀況。如:「情況」、「情形」、「情節」、「實情」、「病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臟:內臟之一。主管體內血液循環的器官。
思想、意念。如:「愛心」、「良心」。
腦海。如:「心思」、「心想事成」。
感情、情緒。如:「心情」、「心平氣和」。
物體的中央、內部。如:「圓心」、「掌心」。
同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別人所處的情緒狀態,如喜悅或悲悽,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稱為同情。
  哲學家中對「同情」說明最詳細的當推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他認為同情的發生大致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被同情者的情緒要能表達出來,且為人所察覺;二是被同情者所處的情境要能為別人所了解,如喪偶者淒苦之情溢於言表,別人看到此種表情且了解其處境,心中產生同感,即為同情之具體表現。史密斯指出,在某些情況之下,我們固然能看到別人的表情及其所代表的涵義(如憤怒),也能了解其處境,但卻不一定會有同情之感(如有人發怒,便可能不會引起同情,相反的,對被發怒的對象倒產生同情)。史密斯認為,有時即使被同情者...
角色取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取替發展順序知覺性角色取替→認知性角色取替→情感性角色取替。認知性與情感性角色取替被認為能促進同情心,並且與利社會行為相關。 角色取替理論 賽爾門(Selman)角色取替論賽爾們認為當兒童能區辨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時,就能瞭解自己與他人觀點的不同。賽爾門主張角色取替的發展與認知發展相關,呈階段性,是漸進發展的,其角色取替論發展階段共分5階段:第0階段─自我中心期(3~6歲):認為自己所想的就是別人想的。第1階段─主觀期(6~8歲):發現別人的想法可能與自己不同,但自己無從瞭解。第2階段─自我反省期(8~10歲):具第二...
卑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惡劣低下。多用於形容人的品格。[例]利用他人的同情心來騙取錢財的人,不僅卑鄙,而且無恥。
視若無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對事物毫不注意。語本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例]路旁有人受傷,他竟然視若無睹,實在是太缺乏同情心了。
自陳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特點3 編製方法4 種類5 優缺點 定義自陳量表法多以自我報告的形式出現,即對擬測量的個性特征編製若幹測題(陳述句),被試者逐項給出書面答案,依據其答案來衡量評價某項個性特征,是心理測試中最常用的是一種自我評定問卷方法。自陳量表法不僅可以測量外顯行為(如態度傾向、職業興趣、同情心等),同時也可以測量自我對環境的感受(如欲望的壓抑、內心衝突、工作動機等)。 特點自陳量表法是心理測試最常用的方法,它具有以下特點:測試工具一般是調查表。題目編製的數量多。大都包含多個分測量表,以同時測量多維度的個性特征。易受測試...
艾德華個人偏好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愧疚之心,在尊長前常有畏縮不安傾向。11.慈愛(nurturance,Nur):待人寬厚、仁慈、富有同情心,對於有困難或遭遇不幸的人,有樂於幫助的傾向。12.變異(change,Cha):喜歡做新鮮的事,喜結交新朋友,艾好旅行或其他新的嘗試。13堅毅(endurance,End):堅持一份工作直到做完為止,有毅力,雖遇困難,仍不足以改變其決心。14異性(heterosexuality,Het):對異性很有興趣,喜和異性交往,並希望為異性所注意。15攻擊(aggression,Agg):抨擊相反意見,公開批評他人,遇到攻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