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56.5619 ms
共 7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加以咀嚼就整個嚥下去。如:「吞服藥丸」、「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晉書.卷九五.藝術傳.單道開傳》:「恆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2.兼併、消滅。如:「侵吞」、「獨吞」。漢.桓寬《鹽鐵論.輕重》:「其後彊吞弱大兼小,并為六國。」《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袁紹存日,常有吞遼東之心。」
3.包含、容納。如:「氣吞山河」。《文選.陸機.辯亡論上》:「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宋.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姓。如漢代有吞景雲。
|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如:「研究學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也作「鶻崙吞棗」。
|
蠶食鯨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蠶吃桑葉般的和緩,或像鯨吞食物般的猛烈。比喻不同的侵略併吞方式。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灤陽消夏錄六》:「汝兄遺二孤姪,汝蠶食鯨吞,幾無餘瀝。」《黑籍冤魂》第二回:「在乾隆時代,英吉利滅東印度,據孟加剌,漸肆其蠶食鯨吞手段,兼并那東、中、南三印度之地。」
|
生吞活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唐張懷慶喜歡剽竊名士詩文,而遭時人譏為:「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見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三.諧謔》。後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是一味的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明.徐渭〈奉師季先生書〉:「大約謂先儒若文公者,著釋速成,兼欲盡窺諸子百氏之奧,是以冰解理順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剝之弊亦有。」也作「活剝生吞」。
|
人心不足蛇吞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心的貪婪無度,永不滿足。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得失榮枯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古人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當初貧困之日,低門扳高,求之不得,如今掘藏發跡了,反嫌好道歉起來。」
|
巴蛇吞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心貪婪無度。參見「蛇吞象」條。
|
狼吞虎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吃東西又急又猛,大口吞食的樣子。《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只見他拿筷子把蹄子皮一塊一塊夾碎,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裡,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嚥,居然吃個精光。」也作「狼吞虎咽」、「狼餐虎嚥」、「狼飧虎嚥」、「虎咽狼吞」。
|
忍氣吞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金瓶梅》第四一回:「李瓶兒這邊分明聽見指罵的是他,把兩隻手氣的冷,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衛朝奉只是著人上門坐守,甚至惡語相加,陳秀才忍氣吞聲。」也作「吞聲忍氣」、「吞聲飲氣」、「氣忍聲吞」、「聲吞氣忍」。
|
吞吞吐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說話不直截,要說不說的樣子。《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怎麼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吞雲吐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抽菸時吞吐的樣子。也作「噴雲吐霧」。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