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142.0024 ms
共 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吸血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smodus rotundus (E. Geoffroy, 1810)
全世界的吸血蝠共有3種分屬於3個不同屬,均分布於中南美洲。吸血蝠原本被歸為獨立的1科,現在較被接受的分類法是將其歸為美洲葉鼻蝠科。本種與其他種吸血蝠外型特徵的主要差異在於耳朵頂部尖,拇指較長且基部有墊,股間膜無毛,以及齒狀。本種僅有20顆齒,齒式為1/2, 1/1, 2/3, 0/0,較其他吸血蝠少,2顆鑿狀上門齒與上犬齒均特別發達。頭軀幹長7~9公分,無尾,前臂長5~6.3公分,成體體重15~50公克。背部為暗灰褐色,腹部顏色較淺。
墨西哥北部到智利中部、阿根廷、烏拉圭、瑪格麗特與千里達等島。
熱帶、亞熱帶的乾旱與潮濕地帶都有,棲所主要為洞穴,但也會利用樹洞、廢井、礦坑、以及廢棄的建築物,棲所內常有血液被消化後的排泄物所產生的濃重阿摩尼亞氣味。棲息時可能單獨1隻,但亦會形成20~100隻,甚至2,000隻的大群。通常在一個50隻以上的大群中,會有幾個由雌蝠與幼蝠組成,社會結構比較穩定的小群,小群中的個體會在同伴覓食失敗時,回吐出吸食的血餵給同伴,以保其存活與後續覓食的機會。優勢的雄蝠常會守在雌蝠棲所附近以獲取較多的生殖機會,其他雄蝠則會聚成小群,以與優勢雄蝠抗衡,雄蝠間的競爭相當激烈。吸血蝠傍晚外出覓食時是採低飛方式,離地面僅約1公尺,覓食距離約5~20公里不等。吸血蝠主要以牲畜的血...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美洲葉鼻蝠科(Family Phyllostomidae)
|
澳洲假吸血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acroderma gigas (Dobson, 1880)
本種為小翼手亞目動物中體型最大者之一,頭軀幹長10~14公分,無尾,前臂長10.5~11.5公分,翼展長60公分,成體體重130~170公克。背毛通常為白色,毛尖灰褐色,頭、耳、鼻葉、翼膜、腹部等通常為白色,自色的皮膜也是牠們另一俗稱“鬼蝠”的由來。
澳洲西北部Pilbara與慶伯利斯(Kimberleys)地區,北領地北部,昆士蘭海岸等地區。
主要棲息在熱帶地區,棲所包括洞穴、岩縫、舊礦坑,通常單獨或成小群棲息;傍晚外出覓食的距離可達1.9公里,主食小型脊椎動物和昆蟲,捕食脊椎動物時會先吊掛在樹上約3公尺高之處,從上撲向獵物,咬住獵物頭頸處,然後會將動物的屍體帶到高處或帶回棲所進食。秋季時,雌蝠會聚集成母蝠群生產育幼,此時雄蝠另成一群,幼蝠出生後七週可飛行,第二年可生殖,壽命可達16年。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假吸血蝠科(Family Megadermatidae)
|
印度假吸血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gaderma lyra (E. Geoffroy, 1810)
頭軀幹長6.5~9.5公分,無尾,前臂長5~7.5公分,成體體重40~60公克。背毛灰褐色,腹部灰白色。
阿富汗東部、斯里蘭卡到中國大陸東南部與馬來半島北部。
群居在洞穴、樹洞或建築物中,雌雄蝠在生產育幼階段會分地而居;傍晚外出覓食的距離約0.5~4.0公里,覓食區約0.1平方公里;肉食性,食物包括昆蟲、蜘蛛、小型脊椎動物,如其他蝙蝠、囓齒類、鳥、蛙、魚等,獵物會被帶回棲所進食。在印度,雌雄蝠在11~1月間交配,懷孕期150~160天,幼蝠在4~6月雨季前出生,一胎通常1仔,偶而兩隻,哺乳期約2~3個月,雄蝠會約15個月性成熟,雌蝠約19個月性成熟。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假吸血蝠科(Family Megadermatidae)
|
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血液:動物體內的紅色體液。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漿所組成。
表同一祖先的。如:「血統」、「血親」、「血緣」。
勞力、精神。如:「心血」、「血汗」、「血本無歸」。
剛強、強烈。如:「血性」、「血氣方剛」。
紅色。如:「血紅」、「血色」。
血盆大口:形容嘴大。如:「她那血盆大口,看了真嚇人!」
血口噴人:以惡言或不實的言語害人、侮辱人。如:「你說話要有根據,不要血口噴人!」
|
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蝙蝠:夜行性哺乳動物。外形似鼠,四肢與身體之間有膜相連,故能飛翔。視力弱,靠體內聲納系統發出的高頻率音波來引導飛行。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